钱学森事迹展在汉开展 长子钱永刚现场解说
来源:长江网 (长江网记者 邹丹 实习生 熊雪芬)今日(7月23日)上午,“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事迹展2013年全国巡展武汉站在辛亥革命博物馆多功能展厅开展,钱学森长子钱永刚亲临现场进行解说。 展览分为“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科学技术前沿的开拓者”、“人民科学家风范”、“战略科学家的成功之道”四部分,回顾了我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创建与发展的不平凡历程,全面展现了钱学森
来源:长江网
(长江网记者 邹丹 实习生 熊雪芬)今日(7月23日)上午,“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事迹展2013年全国巡展武汉站在辛亥革命博物馆多功能展厅开展,钱学森长子钱永刚亲临现场进行解说。
展览分为“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科学技术前沿的开拓者”、“人民科学家风范”、“战略科学家的成功之道”四部分,回顾了我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创建与发展的不平凡历程,全面展现了钱学森对中国航天事业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卓越贡献,更贯穿着他对自己“科学报国梦”终其一生的不懈追寻。
展出的13件珍贵实物资料中包括1956年钱学森为导弹技术培训班撰写的“导弹概论”讲义,它是中国航天技术的奠基之作;钱学森1965年提出的“早日制定我国人造卫星的研究计划并列入国家任务”报告;1999年9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以及钱学森在交通大学的本科毕业证书等。
我国载人航天工程首次飞行成功后,航天界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每次发射成功后,航天员都会上门看望钱学森。现场展出了一张2006年1月10日,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看望钱学森的照片。
“这个展览的目的,是为了让国人对我们自己的科技实力有信心,加强对‘中国梦’丰富内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重大意义的学习理解。”钱永刚说,现在的青少年对科学家的崇拜远远比不上对歌星、影星的崇拜,但是当我给他们讲老一辈科学家默默无闻、为祖国奉献的故事时,他们会非常的感动。“那些一辈子只做一件事,但坚持探索了几十年的科学家,应该得到更多关注和宣传。”
1954年,钱学森出版了著作《工程控制论》,被认为是系统科学发展的第一个里程碑。在《工程控制论》的俄、德、捷克等外文版本译文展览前,钱永刚解释道,当时科学家的研究方向多为物质、能量等,但是父亲首次提出了控制论,这个视角非常不同,引起世界的关注。这本书第18章里有个论点,就是运用一些运行不那么可靠的元件,也能有办法让它组成可运行的系统。“当年国家领导人问我父亲,中国能搞出导弹么,父亲就是用这个理论回答的。”
钱学森创立了“工程控制论”这门新的技术科学,还将它推广到军事、农业、林业乃至社会经济各个领域,对系统科学进行了全方位的探索。1978年,山西省一位普通的农业科技工作者张沁文受启发,开始研究农业系统工程,并得到钱学森的指导,成为该领域的专家。展览现场展出的《农业系统工程》论文资料上,张沁文的名字写在钱学森之前。“父亲说,这项研究主要是张沁文完成的,自己只是给了一些意见,所以坚决要求将自己的名字放在后面。”钱永刚说。
钱学森曾说过“搞科学的人同样需要有灵感,而我的灵感,许多就是从艺术中悟出来的。”对于这句话,钱永刚解释为,一个有创造能力的科学家,一定要接受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两方面的训练,理工知识只能训练逻辑思维,文学艺术的欣赏能力是形象思维的训练。他说,父亲从小跟着爷爷,爷爷也是从国外归来的知识分子,除了教授理工类外,还特意在暑假期间让父亲接受画画、摄影、音乐方面的训练,那时父亲虽然感觉有趣,并不理解为何要学习这些。但经年累月地积累了一定的文化艺术修养后,他发现这些对科学灵感的爆发很有促进作用。如今,许多家长将才艺当做孩子加分的途径,学校任意压缩音乐课、文化课的教学质量,导致很多年青人出现“有知识没文化”的毛病,值得警醒。
据介绍,2011年11-12月,钱学森百年诞辰前夕,该展览分别在北京、沈阳、西安、广州等四地举行,共吸引了近30万名观众前往参观。2013年启动全国巡展,将于6月-9月间在北京、昆明、成都、武汉、兰州、呼和浩特等6个城市巡回展出。武汉站是此次巡展的第4站,免费对社会开放,将持续到9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