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顶层设计为统领 深化文物保护项目管理改革

发布时间:2021 年 11 月 01 日 | 文章作者: 中国文物信息网 | 浏览次数:705
几个月前,拜读了黄克忠先生《不能再走文物保护工程的老路》文章,本人深有同感,该文不只反映了文物保护项目的实际状况,也道出了文保行业工作者在实际操作中面临的问题。近二十年来,我国文物保护项目在理念、方法与实践等领域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逐步完善的国家文物保护管理体制对文物保护起到了关键作用,但如何更好地保证文物保护项目效果的有效性、如何将文物保护工程向文物保护项目概念转变,业界一直在探索改进之路。 近年来,地方政府为保证依法办事和规范化管理,经常将文物保护项目纳入到本地建设工程管理体系中,从管理体系、管理流程、技术工法、技术标准、费用核算等诸多方面以新建工程标准要求文物保护项目,忽视了文物自身的多样性、个体赋存环境的差异性、保护技术的复杂性,导致许多项目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究其原因就是文物保护项目的管理体制和机制不尽合理及技术标准不够细化,管理部门遇到此类问题没有技术制度可依。 针对以上问题,建议国家文物行政主管部门以顶层设计为统领,通过进行管理体制机制和技术标准改革创新来解决。 建设工程项目与文物保护项目的比较差异 我国推行多年的工程建设标准对建设工程的勘察、规划、设计、施工、安装、验收、运营维护及管理等活动和结果的协调统一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保障建设工程质量安全、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与人身健康安全以及其他社会公共利益方面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一切是建立在已有的6000多项工程技术标准的支撑下的。但目前文物行业还主要是依靠专家团队的力量,技术标准目前还没有达到大家期望的成熟度。 文物保护项目与现代建设工程的差异比较 依据已有文物保护研究及工程案例,可总结出建设工程与文物保护项目在价值评估差异、研究贯穿全过程、技术工法成熟度、管理和建设理念等五个方面差异较大。 文物行业借鉴我国建设工程项目的管理体制和机制在实际中发挥了较大的作用,但以上这些差异表明,文物保护项目无法完全照搬建设工程的体系来管理,文物行业还需要继续深化改革。 发展文物行业管理制度,不能割断历史,不是全新建设一套新的管理体制机制。我们需要借鉴国内外的有益成果,扎根本行业、汲取外在养分,依据文物管理的根本制度和已达成共识的理念,进行深化改革和改进。 目前的困境和新时期的新需求 管理机制不够完善,造成技术与经费核定出现脱节 国家的文物法律法规管理体系及以《文物保护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要求(试行)》为代表的规范性技术文件对文物保护项目管理起到了很好的保障作用。但在经费方面却经常硬性套用建设工程勘察费用按照总投资比例计算的方法,是典型的没有顾及文物保护的客观情况。文物保护工程前期勘察和研究投入非常大,这种类似以开药价格核定医院收入的模式导致了前期勘察经费不足,进而影响保护设计方案质量,这种现象一定要改变。 实际工作中,缺少技术标准的支撑 在地方政府规范化管理的要求下,缺少相应的技术标准作为支撑,给管理者和文物保护行业工作者都造成了许多困扰。自“十二五”开始,国家文物行政主管部门也特别注重了文物保护项目标准化工作,先后发布了若干标准,但离实际需求的缺口还比较大。 要继续提倡勘察贯穿于文物保护项目全过程的理念 局限于现有的技术手段,无法对文物的内在机理和病害在无损检测的情况下完全探查清楚,因此近些年来,专家学者和文物主管部门一直在强调文物保护施工过程中的二次勘察。通过近几年全国优秀文物保护项目评选可以看出,优秀项目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不仅前期勘察工作比较细致和深入,还特别注重施工中的过程勘察。这些业界已经达成共识的好理念还需要通过制度层面的顶层设计推进,提倡勘察贯穿于文物保护项目全过程的理念。 解决方法和改革要点 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在深化文物领域改革的要求中提出要深化文物领域各项改革,突出重点、分类施策。要根据工作对象、工作区域、工作时间的不同,拓展分类管理、精准管理。 国家文物行政主管部门需要以顶层设计的方法进行管理体制机制的改革。“顶层设计”在中共中央关于“十二五”规划的建议中首次出现,其可以统揽全局、统筹考虑工作过程中各层次和各要素,在最高层次上寻求问题的解决之道。 以本人拙见,培养专业的文物保护队伍,通过完善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技术标准体系、深化文物保护项目的管理制度和技术要求是目前文物保护工作的重点工作内容。 以顶层设计方法为引领 顶层设计是运用系统论的方法,从全局的角度,对各方面、各层次、各要素统筹规划。其核心理念与目标都源自顶层,因此顶层决定底层,高端决定低端。基于对文物保护项目的深刻理解,才能体现其决定性、整体关联性和可操作性。 以修订文物保护系列法规及规范性文件为突破点 2003年5月1日文化部颁布施行的《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对文物保护项目作了体系性规定,将文物保护工程分为保养维护工程、抢险加固工程、修缮工程、保护性设施建设工程、迁移工程等。在过去的十多年里,该办法对文物保护项目的规范化管理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随着科技保护需求的不断提高,此办法亟待修改完善。从管理的权限上来看,此部令的修订需国家文物行业主管部门进行推进,以《文物保护项目的分级分类标准》的制订为牵引,通过分级分类细化文物保护工程类型,将技术服务为主的保护内容从常规工程类型中单列、细化、剥离。 以细化各类保护项目的技术标准为核心 目前,文物保护行业还没有形成类似现代建设工程那么成熟的技术标准体系。针对文物保护行业的标准化建设,国家文物局于2007年发布了《文物保护行业标准管理办法(试行)》,用于文物保护行业标准的制定(修订)、审批和发布工作,随后发布了2017-2020年文物保护标准制修订计划。今后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发挥社会力量,对文物行业标准体系总体规划进行修订和完善。 推进标准化工作不是用标准化完全取代现有的模式,是对现有工作的一个良好补充和改进。文物的多样性、个体及赋存环境的差异也制约了标准化工作,但随着行业内的经验积累,会陆续提炼出一些共性的大家可以共同遵守和参照的要求,逐渐针对不同类型的项目进行分级分类编制相应标准,虽然任重道远,但还是要逐步推进。 通过加强全过程勘察要求,推进预防性保护 文物保护技术是一个包含人文科学的多学科综合的完整学科体系,文物保护工程也不能简单地用工程项目去涵盖,尽管文物保护与工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它与基本建设工程的目的、内容、程序有很大的差别。 近十多年来,我国已经形成了符合我国国情的文物保护理念,在这些良好文保理念的指引下,加强文物保护全过程的勘察研究和预防性保护作为文物保护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是业界共识。现阶段的文物勘察和评估已经与过去的单纯勘察有很大的区别。是通过精细现状记录和专业的病害描述对文物进行记录,通过多技术手段和仪器设备获取数据,反映文物本体、载体和赋存环境的实际状况,并进行有针对性的、真实全面的评估。只有加强文物的前期勘察研究和施工过程中的补充勘察和评估,才可以形成抢救性与预防性保护并重的良好局面,而并非只注重工程本身。 近年来,各地文物保护项目的数量及经费投入不断增多,工程规模逐步扩大,参与队伍不断增加,民众参与越来越多,社会关注度也日益提高。文物保护工程面临的行业内外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新的问题不断涌现,亟须调整管理思路和模式,增强工程管理的有效性。确保文物保护工程质量和文物安全,亟须加强顶层设计,以制度建设为抓手,尽快建立责任明确、程序清晰、可操作性强的文物保护项目的管理和技术制度。 以构建文物保护能力模型为核心 加强文物保护的核心是提升文物保护能力。目前,文物保护行业处于从项目规范化管理期到改革促进保护效果的瓶颈期,在此从保护理论研究、保护材料研究、文物修复技术能力、勘察设计规划能力等4大项、16小项对能力模型进行阐述,这些是文物保护能力建设的核心内容。 在继承发展的基础上,建立新的管理体制机制 文物保护项目管理体制的改革主要包括文物保护的需求分析、加强文物保护能力建设、建立文物保护工程总体框架三部分内容。 首先,应在分析文物保护行业的发展基础、面临形势与挑战等情况,对文物保护的需求进行深层次的理解。 其次,根据文物保护多年来发展的阶段特征,从保护理论研究、保护材料研究、文物修复技术能力、勘察设计规划能力等四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建立文物保护能力模型。 最后,依据文物保护能力模型,利用分级分类、精细管理的手段,构建文物保护的总体框架:以项目立项、项目设计、项目技术、项目施工、项目评估为主体,以文物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和文物保护标准规范体系为保障。 文物的唯一性、不可替代性和破坏过程的不可逆性,使文物保护项目的意义超出了一般的建设工程。深化文物保护项目管理机制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当前的大环境下,推动文物保护项目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是时代所需。 以上为本人陋见,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转载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我馆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