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博物馆策展人制度浅析

发布时间:2021 年 11 月 01 日 | 文章作者: 《中国博物馆》杂志2018年第4期 | 浏览次数:767
摘要:“Curator”时常翻译为“策展人”,但两者在自身的原生语境下的涵义有诸多不同。“Curator”是西方博物馆管理体制中的重要一环,需要兼顾整个展览的方方面面,既具备阐释展品的专业能力,又具有同观众交流、选取展品、公共宣传、文物收藏与保护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而“策展人”在制度层面仍然有待明确和完善,其发展有赖于博物馆管理体制全面的、深入的改革。 在西方博物馆的管理体制下,Curator是一个博物馆界常用的词汇。而对于国内博物馆而言,这一词汇的内涵却不太清晰。如早期“Curator”被翻译为“研究馆员”,后又被译为“业务主管”,亦有馆长、部门主任等译法。现在使用较多的译法是“策展人”。 某一词汇的内涵无法独立存在,却能通过它所在的语境进行理解。 本文尝试厘清西方与中国语境下的“Curator”和“策展人”的内涵,并介绍与之相关的中西方博物馆运行体制,为丰富国内博物馆在展览策划方面的理念与实践提供参考。 一、“Curator”的内涵 Curator来自拉丁语“curare”,意为“to take care”,在西方博物馆界主要是指博物馆内对某类藏品进行阐释、研究的专家或权威。 但近年来,curator在西方语境中逐渐成为一个综合性职位,其工作内容几乎涵盖了教育、陈列、保管、研究等内容,如美国艺术博物馆策展人协会(Association of Art Museum Curators ,简称AAMC)对策展人的定义:策展人是艺术、艺术家、文化、机构的使者,他们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道德标准,服务、呈现、阐释并保护艺术品。 二、西方博物馆语境下的Curator 西方博物馆语境下的Curator是其博物馆管理体制中的重要一环。西方博物馆管理层级一般为董事会或理事会(Board of Directors 或 Board of Trustees)、馆长(Director)、副馆长、各部门负责人、员工等。 其中董事会由政府人员、社会、观众组成,馆长是董事会成员,副馆长们列席。其职责主要是制定博物馆的方针政策,核准财政预算,确保发展方向,并对整个博物馆的运行进行指导和监督,但不参与博物馆具体事务的管理。 馆长(Director)直接面对博物馆内的业务部门和博物馆外的公众,对董事会负责,确保博物馆顺利运行。博物馆的馆长、高层管理人员、各部门负责人基本上是有着专业水平的人士,且多为Curator出身。 随着各政府和基金会对艺术事业的资助减少,部分博物馆的副馆长由对经济和管理颇为熟悉的商界人士承担,以加强对非业务性工作的日常管理。 如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设馆长和总经理,其中总经理则主要负责筹措资金,并对非业务性的工作进行管理。 资金作为博物馆的生命线,关系着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行,因此成为博物馆管理机构关注的焦点。 以美国博物馆为例,美国联邦政府对博物馆的资助是十分有限的,而且其资金主要针对项目,而非日常管理,且申请资金存在一定的竞争力,这就使得博物馆必须通过各种方式筹措社会资金,如美国博物馆通过组建开发部争取社会资助、扩大会员制、吸引公司资助、争取地方政府担负起对博物馆的财政责任、设立基金、收取门票、开发文化创意产品等方式筹措资金。 英国博物馆采用重新收取门票、缩短开馆时间、裁员及引入无薪职位,甚至出售藏品等方式维持运营。 不论采取何种方式,展览始终是博物馆吸引多元资金的基础。因为不论是美国联邦政府、基金会还是其他社会资金,其资助的重点之一是展览和研究项目。 而好的展览不但会带来较好的展览收入,也会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又促进了博物馆品牌化和长久影响力的形成。 资金的压力促使博物馆不断提高展览质量和服务水平。参观人数和展览收入亦成为衡量展览成功的重要标准。另外,在西方展览的评价标准中,“学术评论”也是很关键的一项。 各大媒体如《纽约时报》、《环球时报》的报道,艺术评论对博物馆的宣传和口碑的影响也非常大。为扩大影响,提高口碑和知名度,以更多地吸引观众,提高收入,博物馆必须在展览质量上下足功夫。 Curator则在博物馆展览中扮演者不可或缺的角色,而且由于其职位的综合性,Curator需要根据展览和时代的需要不断变换角色,成为一个统筹者。在西方大型的研究性博物馆中,Curator首先是某一类藏品研究的权威,在进入展览流程之后,则成为策展团队的核心和灵魂人物。 不同博物馆的展览策划流程略有不同,但大致是由Curator起草展览提案,逐级审批,直至董事会批准后,列入年度经费预算。 策展团队由策展人(curator)、登记员(registrar)、宣传员(educator)、设计师(exhibit designer)、文保员(conservator) 等人员组成。另有博物馆还有释展人(interpretive planner),负责将专业化、学术化的语言或文字转变成为观众所理解的展览语言。 由于观众关系到展览开展后的参观人数和收入,以及展览开始前的筹资情况,现代博物馆愈发强调公众参与的重要性,Curator也需顺应博物馆发展的趋势,关注公众的需求。 美国博物馆中的“Curator”负责制更体现了Curator在博物馆中的重要性。他们不只关注展览策划领域,而且占据着博物馆各业务部门的要职,直接领导博物馆的购藏、展览、学术研究、教育等领域,构建起了整个博物馆的业务体系,并担负着开辟一个新的艺术门类收藏的使命。 他们贯彻董事会的意志,接受馆长的监督和指导,又影响着董事会和馆长的决策,甚至董事会、馆长都是Curator角色的延续。 在新的形势下,Curator不断被赋予更多的使命。 在不同的文化国度工作并需要充分创造力的处理不同文化冲突与竞争的国际艺术展的组织者,必须同时是以为审美创造者、外交家、经济学家、批评家、历史学家、政治家和艺术观众的培养者与引导者。他们不仅需要与艺术家沟通,还要和当地社区的行政负责人、商人、妇女及国家领导人打交道”。 从这一角度讲,西方语境下的Curator并非只是单纯的“专家”或“研究者”,他需要兼顾整个展览的方方面面,既具备阐释展品的专业能力,又具有同观众交流、选取展品、公共宣传、文物收藏与保护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 三、中国博物馆语境下的策展人 目前,中国博物馆界对“curator”使用较多的译名是“策展人”。但由于中国博物馆的管理体制、资金来源、收入分配方式与西方博物馆有诸多不同,因此在实践操作中的“策展人”与西方的Curator有诸多不同。 首先,中国博物馆界当前并未形成成熟的策展人制度,也没有职业策展人,但在南京博物院、广东省博物馆中对此有一些较为成功的尝试。 ▲图片自南京博物院官网 南京博物院在举办《法老·王》展览的过程中,尝试将其做成一个不使用财政资金、非营利的、低票价高品质的展览,用门票收入弥补展览成本,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在这样的策展尝试中,策展人是研究人员,在进入展览流程之后,成为策展团队的项目负责人。他们在博物馆领导的支持下,负责撰写陈列大纲,并指导形式设计、展览宣传、文创产品开发、图录出版等。不过,策展人所负责的主要领域仍旧只是展览策划,在其他领域并不深度涉及,因此“策展”二字更能反映策展人在中文语境下的现状。 其次,由于国内博物馆的公益、非营利性质,政府资金的全额支持,收支两条线,博物馆基本无需考虑展览的资金问题。与此同时,盈利也并非博物馆展览的目标。 一方面使得博物馆无需承担较重的资金负担,能够完全实现它的公益性; 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盈利的刺激,加之展览评价标准的缺失,展览质量较难保证。 在当前博物馆管理体制下,《法老·王》展览这样的尝试则主要基于博物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不使用政府资金这一目标,能够促使策展人保证展览的质量,宣传部门提升宣传成效等等。 再次,中国博物馆管理体制中缺少理事会制度。中国博物馆内部管理体制中原本并无理事会这一机构。为改善博物馆的管理,政府正推动“理事会制度”在部分博物馆内试行。如果通过博物馆理事会制度的完善,国内博物馆能够提升自身的自主度,争取到社会力量的参与,这不失为一次有益的探索。 最后,展览评价体系缺失。西方策展的实施,不但有来自资金的压力,也会受到展览评价体系的评判。在国内博物馆界普遍流行策展人制度的今天,策展理念和思路逐渐已走向规范化,而鲜有观众能够理解展览的策展思路和展品内涵,遑论对展览进行评价了。 另一方面,众多博物馆都在努力提高展览的质量和水平,但当前国内展览多重宣传,却鲜有详尽的阐释和深入浅出、一针见血的评论。展览评价体系的缺失使得普通观众对展览的理解不足、印象不深、参与感缺失,进而影响到博物馆的声誉和影响力。 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超级连接的博物馆:新方法、新公众”(Hyperconnected museums: New approaches, new publics)。怎么使用新的方式去满足新的观众需求,显然是博物馆从业者需要思考的问题。“新公众”有着更强的动力追求更深层次的博物馆体验,而非简单的“游览”,而博物馆除了做出高质量的展览外,还需要思考如何将这一“高质量”的体验传递给观众。 除了业内人士关起门来去评价“高质量”外,展览好坏的评价权亦应归于公众。因此建立系统而规范的博物馆展览评价体系, 一方面详尽阐释展览的策展思路和文物内涵,培养公众深入理解展览的能力,引导其以“外部群体”的身份对展览进行评价。 另一方面博物馆业界内对展览的各方面进行综合性的评价,则显得尤为迫切了。规范、成熟的展览评价体系将通过“外部声音”和“内部声音”联动的形式推动博物馆展览质量的提高。 四、结语 Curator制度是西方博物馆语境下的产物,是在西方博物馆历史条件、社会环境下发展起来的一种有利于博物馆运行的管理制度。这一制度已相当成熟,并被广泛应用在西方各大博物馆中,对西方博物馆顺利运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失去策展人对博物馆而言是极大的损失。 中文语境下的策展人则是我国博物馆转变展览策划方式的一种有益尝试。虽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由于缺乏相应的管理制度、财政制度,效果有限。 加之,当前博物馆“重文物轻策展”的观念、专业策展人的缺失等,均使得“策展人”能否成为一种专门化的职业仍旧存在诸多疑问。深层次问题需要在博物馆管理体制的全面的、深入的改革中推动解决。 作者:史明立,女,西汉南越王博物馆,主要研究方向:博物馆陈列、东周秦汉文物研究。 参考文献: 1.甄朔南:《甄朔南博物馆学文集》,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4年第1版。 2.段勇:《当代美国博物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1版。 3.卫艳:《论美国博物馆中“Curator负责制”——以方闻时期的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亚洲艺术部为例》,硕士学位论文,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艺术管理系,2009年,第11页。 4.美国艺术博物馆策展人协会官网(略) 5.卫艳:《论美国博物馆中“Curator负责制”——以方闻时期的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亚洲艺术部为例》,硕士学位论文,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艺术管理系,2009年,第22页。 6.张文立:《关于美国联邦政府对博物馆资助的几个问题》,《博物馆研究》2007年第2期。 7.程存洁:《看美国博物馆如何筹措资金》,《中国文物报》2000年11月23日,第7版。 8.张舜玺:《英国博物馆如何应对资金紧缺》,《学习时报》2016年3月24日,第2版。 9.沈辰、毛颖:《西方博物馆展览策划的理念与实践:从策展人(Curator)谈起——以皇家安大略博物馆为例专访沈辰先生》,《东南文化》2017年第2期。 10.沈辰、何鉴菲:《“释展”和“释展人”——博物馆展览的文化阐释和公共体验》,《博物院》2017年第3期。 11.卫艳:《论美国博物馆中“Curator负责制”——以方闻时期的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亚洲艺术部为例》,硕士学位论文,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艺术管理系,2009年,第22-23页。 12.卫艳:《论美国博物馆中“Curator负责制”——以方闻时期的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亚洲艺术部为例》,硕士学位论文,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艺术管理系,2009年,第9页。 13.龚良、毛颖:《中国博物馆大型原创性特展之展览策划——以南京博物院为例专访龚良院长》,《东南文化》2016年第6期。 14..丛林:《美国博物馆首席策展人紧缺》,《中国文化报》2012年12月12日,第3版。 转载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表明我馆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