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免费开放能否步入良性循环

发布时间:2021 年 11 月 01 日 | 文章作者: 《瞭望》新闻周刊2019年第3期 | 浏览次数:716
自2008年中央要求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以来,全国已有近九成博物馆实现了免费开放。10年间,博物馆从门庭冷落到门庭若市,在弘扬传统文化和开展社会教育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然而,节节攀升的人流量,与经费和编制两个“零增长”之间的现实矛盾日益突显,有些基层博物馆捧着“宝贝”难开门,有的则无法保证24小时供电,甚至倒退回至文物仓库的尴尬境地。 人流增加,看展体验打折扣 去年10月初某个礼拜天下午,南京博物院售票大厅门口挤满了游客,《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费了很大劲才挤进去。几台自助售票机前已排满了人,一侧的导览器租借点也排着长队,广场上的游客更是排成了“回形针”。“一到周末和假日就这样,参观体验真的不太好。”工作人员介绍道。 与之相似,中山陵园风景区和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自免费开放以来,人流量年年攀升,9点开馆7点就排起长队已是常态。为此,前者的预约制从2018年6月1日正式实施,后者也已在计划中。 据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的统计数据,2011年至2016年江苏全省博物馆接待观众人数连续位居全国第一。2017年全省年接待观众超过9000万人次,年均增长超10%。 “参观人数连年增加,首先建立在免费开放场馆不断增加基础上。”江苏省文物局博物馆处处长车宁介绍,目前,江苏省有各类博物馆296座,平均27万人一座博物馆。其中,经相关部门向社会公布的免费开放博物馆、纪念馆共115座,自行向社会免费开放的144座。 开放场馆、参观人数持续增长,博物馆的服务半径与责任也在不断做“加法”,甚至是“乘法”。 “一年20多个展览,但是社会教育活动却有几百个。过去是伺候好‘物’,后来是服务好走进博物馆的人,如今服务对象内涵外延都在拓展,除了宽泛的公众概念,与周边社区、学校、医院都要开展共建合作。”苏州博物馆党总支书记、副馆长钱兆悦对《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说。据初步统计,2017年苏州博物馆组织各类社会教育活动达499场。 不久前,南京大学在全省8所博物馆随机抽取800名参观人员填写问卷,调查结果显示,2017年进入博物馆的未成年人2300多万人次,远远超过全省未成年人1800万的总数。 两个“零增长”累积问题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走访了江苏省10余家博物馆,从业人员普遍反映,免费开放以来的两个“零增长”,导致“小马拉大车”现象日益突出。 一方面,财政投入“零增长”,原有运营经费被补贴增量抵消。中央要求财政需保障相关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门票减收及运转增量经费补助,意味着财政负责的是补贴免费开放的增量资金。然而地方财政在具体落实过程中,对免费开放经费不但没有增加反而有削减,甚至出现了与运营经费合并的现象。 问题出在地方财政部门的认识和理解上。“申请展陈提升100万?你自己的展厅、自己的藏品,自己摆摆要什么钱?给5万很好了。”南通市一位博物馆负责人感慨,辛辛苦苦做预算报上去,回复说不减少财政预算就是支持了,只能想办法“变通”。博物馆数字化项目按理说是运营费,却只能以数字保护项目“挤”进文保经费。 另一方面,事业编制“零增长”,与参观人数、建筑体量、社会责任不匹配。以江苏为例,10年来,全省博物馆参观人数已增长了十多倍,与之相对应的人员编制却迟迟不能配套增长。类似情况在全国普遍存在。 南京博物院从2万多平方米扩建到8万多平方米,按照运营管理规律,每1万平方米场馆至少需要50人运营服务,但最终编制只增加了10个。该院副院长王奇志说,200多个编制20年没有变过,社会用工人数则超过700人。 不仅社会用工与正式人员数量倒挂普遍,基层博物馆的基础设施与功能配套也普遍存在较大差距,一些地区存在“无藏品、无人员、无活动”的“挂牌馆”“空壳馆”。江苏某地级市博物馆负责人告诉记者,当地某区建设了18000平方米的馆,编制只有2人。“区里没有权力批编制,建成4年仍无法正常运转,捧在手上直发愁。” 如何增强造血功能 去年7月,大英博物馆天猫旗舰店正式上线,不到一个月,粉丝数超过13万,大部分产品被抢空,网友戏称大英博物馆“抢了故宫生意”。此前,故宫博物院凭借一大批“萌萌哒”的文创产品成为网红,2017年销售额超过10亿元。 “生意经”背后是博物馆的筹资模式。国外博物馆受制于政府削减预算的压力,更早学会了“自谋生路”;我国博物馆采用的是财政拨款为主的运营体系,故宫博物院在开发文创产品方面的制度保障,某种程度上得益于“特殊身份”: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在确保实现公益目标前提下,可依法开展相关的经营活动,依法取得的经营性收入主要用于公益事业发展。 面广量大的其他国内非民营博物馆,则属于公益一类事业单位。这个“身份”意味着,不仅门票收入全部上缴,所得经费基本维持开门关门,并且工资总量一刀切,甚至一些地方在编人员的绩效工资无法全额保障,绩效等虽有政策,但无财政拨款保障。 “发了钱违规,不发钱我认为违法。”南京市博物总馆馆长曹志君表示,闲置的场馆不能出租挣钱,因为有经营收入就是违规,同时员工加班、超负荷工作不能发钱,主要依靠情怀和热情支撑。在这种情况下,越火的博物馆越困难,少做事更划算。 此外,博物馆文创产品还存在经营主体的问题。作为非营利组织的博物馆,如何从事“盈利”的商业经营活动?经营收入又该归谁? 江苏省面临的困境是否有普遍性?业内人士认为,江苏博物馆发展中遇到的个性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讲,很可能是下一阶段全国博物馆普遍要面临的问题。 免费开放以来,博物馆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加强国际文化交流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不仅如此,我国正处在多种文化形态交织并存的时期,不同人群之间出现文化分歧与隔阂的可能性加大,同样需要文博场馆通过陈列展览、社会教育项目、社区介入活动等,弥合不同文化人群之间的隔阂,为社会和谐稳定作出贡献。 “希望能够尽快考虑将一批人流量大、发挥作用突出的博物馆,从公益一类事业单位调整为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南通博物苑苑长杜嘉乐等人士呼吁,希望中央通过统筹考虑和测算,将一批重点博物馆调整为公益二类事业单位,赋予其一定的造血功能和灵活的人才引进政策。 车宁、王奇志等人建议,在各级财政保障博物馆基本运营经费前提外,将各类专项基金打包成立博物馆发展基金,由省级或地级市层面加以统筹,以此实现对行业博物馆、非国有博物馆的支持引导,同时也可以满足吸引社会力量、企业参与的项目引导作用。 转载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表明我馆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