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8特辑|不同角度看博物馆日主题·青年学生篇

发布时间:2021 年 11 月 01 日 | 文章作者: 弘博网2019年5月5日 | 浏览次数:589
不同于过去静止不变的机构,当今的博物馆正在重新定义自身,成为以观众为中心,以社区为导向的文化中枢。此外,它正在寻找创新的方式来解决当代社会问题和冲突,倡导和缓解全球性问题,努力、积极、主动地应对当今社会的挑战。 博物馆已成为创意与知识相结合的平台,它更具多元性、灵活性、适应性、分享性和可移动性。2019年国际博物馆日聚焦博物馆作为社区活跃与社会文化参与者的新角色,主题确定为“作为文化中枢的博物馆:传统的未来”。 国际博物馆日已走过43年,见证着全球博物馆事业的阔步前进,也不断提出新的思考,引导博物馆发现自身问题与不足,探索自身价值与使命。为此,弘博网特推出518博物馆日特辑,邀请青年学生、青年学者、博物馆馆长,旨在一同来讨论当今博物馆所面临的这些现实问题。本期将从青年学生角度出发,来谈谈他们对今年博物馆日主题的理解。 detective 国际博协对于博物馆有明确的定义,即博物馆乃以“发展社会、服务社会”为宗旨,这也要求博物馆需要重视公众的需求。对于公众而言,游历不同的博物馆其实是在梳理不同地区的过去,思考所在的当下,并探寻未来的可能性。因此,公众理想中的博物馆是可供互动、体验和分享的空间,它不止于传统意义上集研究、展示、教育等功能为?体的机构,更需具有公众参与、人与博物馆紧密依靠的特征,使博物馆能够成为人与过去、当下、未来所沟通的枢纽。其中,传统与未来并非对立,而是互相促进,即在传统中激发未来的无限可能性,并在探寻未来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研究传统。博物馆不只是一个讲述过去的故事的地方,更是要把过去、当下和未来能够连接在一起,让公众知道博物馆也是未来创意生发的地点和起点。 Naranja 2019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作为文化中枢的博物馆:传统的未来”,强调了博物馆的文化枢纽功能。私以为,这一主题可以从两个角度解读。 横向来看,博物馆作为文化交流、融合与传承的一个平台,各方声音、各种文化脉流都能在博物馆中有所体现,再通过博物馆这个枢纽彼此施加影响。这要求博物馆更加关注其服务的受众的声音,更加具有互动性,扎根其所在社区,促进社群交流并为解决当下社会问题探索思路。 纵向来看,现代博物馆将在收藏、保护文化遗产的同时,担负起更多为传统文化创造新意义的任务。博物馆已不再仅仅是游离于现实的时空之外的封存文化记忆之所,它需要不断探索文化的新意义、新价值,赋予其新的生机,并通过与博物馆受众建立积极有效的联系,将这些新创造连同文化本身传承给下一代,而下一代又在此基础上发展出新的意义。以往我们会认为进入博物馆的文化都是“死文化”,它们的命运早已盖棺定论,但是现在凭借博物馆这个文化中枢,传统文化或许可以将其故事续写至未来。 豆纳 社会是博物馆赖以生存和发展土壤,而扮演好“文化中枢”中枢的角色则是博物馆回馈社会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这也对博物馆人提出了更好的要求——发挥好“桥梁”的作用。 威尔·史蒂芬先生在获得美国博物馆协会颁发的杰出服务奖时,这样感慨道:“多数博物馆工作者的兴趣是双重的,它们犹如连接号的两边,左边是对博物馆相关学科(如艺术、历史、自然史或科技等)的兴趣,右边则是对博物馆身为一个社会机构、一种文化传承方式或一种媒体,它们是如何传播讯息的兴趣。” 其实,这句话可以形象地概括为(如图):博物馆工作人员的兴趣不仅要聚焦于博物馆中与自己专业背景相关的学科领域,如藏品保护修复、艺术、历史、考古、教育等,做到“术业有专攻”,同时也要将目光转向所在的社会。从这一角度来说,博物馆和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充当着“专业学科知识”到“广大社会公众”的转换器,将普通观众认知水平以外的各类专业信息经过“博物馆化”的加工,最终输出成社会公众能够接受、乐于接受的信息、情感与价值观念。贯穿其中的则是“服务社会”的意识。从这一角度而言,一个博物馆真正扮演好“文化中枢”的角色,是与每一位博物馆工作人员的“服务社会”意识密切相关的。 程露霞 作为文化中枢的博物馆:传统的未来,“中枢”即集散点,处在文化中枢的博物馆也就是汇集各地区文化,实现古与今、内与外、新与旧相碰撞的万花筒。历史是延绵连续的,也是细碎多面的,博物馆将碎片化的历史用多种新奇的角度、方式结合,呈现在现代人的眼前。这是传统的未来第一层含义。同时在博物馆呈现传播到观众之后,传统实现了与现代文化的结合,迸发出新的思想火花,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就像习近平总书记所讲:“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这是传统的未来第二层的含义。中华民族之所以能绵延五千年,就在于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坚持培育和弘扬根植于传统文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团结各族人民,共创美好未来。这是传统的未来第三层的含义。 于奇赫 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为“作为文化中枢的博物馆:传统的未来(Museums as Cultural Hubs: The future of tradition)”这意味着传统在当下面临着诸多困境:传承断裂、价值定义、商业化、受到现代文明冲击……传统仅仅依靠自身发展难以抵达未来,终将逝去;而博物馆或许能够通过发挥自身的作用,帮助传统到达未来。 传统大多是农业文明的遗物,其中大部分与工业文明乃至电子信息文明所倡导的精神格格不入;但是传统需要被完整地保留,因为它是一种人类记忆的见证:当人类走了很远之后回顾它,能够避免迷失自我而找到“初心”。 博物馆对传统进行梳理、记录与整合,然后向人们系统地、有目的地、完整地、不加偏见地介绍传统形成的过程。所以博物馆作为文化中枢,传统在这里得到了完整的保存,因为独特的展示方式而得到了其应有的尊敬。今天我们再次强调博物馆的社会功能,依托博物馆重新给传统赋予价值,建立一个开放的平台帮助传统顺利转换成一种未来资源,让人类未来的文明的未来能够回归文化的本质。 赵星宇 2019年,国际博物馆日将聚焦博物馆在社区中作为活跃参与者的新角色,明确将博物馆定位成“文化的中枢”,并鼓励用这一视角来重新思考博物馆的传统使命——收藏、保管、交流、研究和展览的未来发展。这个主题可能会带来一种思考:博物馆在什么时候才会成为“文化的中枢”?如果一个仓库里摆满了文物,对,就是文物的库房好了,我们能不能认为他也属于文化的中枢呢?恐怕这个观点实在很难站得住脚。那么对比之下,博物馆之所以能够作为文化的中枢,并不全然因为他所展示的内容是文化的载体——甚至这连必要的条件都算不上——,而是在于他的公共性,或者说,开放性。只有当观众走进博物馆的那一刹那,博物馆才从一个文物的库房转变成了一个文化的中枢。观众,成就了这一过程。当我们用这个视角来重新审视博物馆的传统时,会发现所有的工作都开始指向一个互动与交流的目标:博物馆该如何增强观众的参与?这是博物馆融入社区的必经之路,更是博物馆直面一系列社会问题的先决条件。 Miyagi 博物馆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早期的博物馆主要工作是记录和收藏文化。随着展览的演变和博物馆对外开放的程度加深,博物馆将其所保存的文化不断向社会公众传播。那么,在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中, “中枢”意味着重要、中心和关键,首先强调了博物馆在文化记录和传播中的重要性,集传统文化于一身,承接了博物馆的最初含义。其次,“传统的未来”赋予了博物馆“传统”与“未来”两种时态,也就是说博物馆不仅是要记录、展示传统的文化,还要推动、预测甚至指引未来的文化发展,而重点是在未来。 过去,我们认为博物馆可以反映文化身份,它能反映出某个事件的历史,某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但在未来式,博物馆不仅仅是要反映,更是要塑造文化身份。以传统为基础,着眼于未来,博物馆需要不断赋予文化新含义。 oneman 从讲述难以言说的历史,到超级链接关注更多样的传播方式,再到探讨传统、未来。近年来,作为重要的社会文化机构——博物馆在整理、保护、研究人类各类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遗存的同时,也开始注重自身与当今社会、大众的关联。此次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作为文化中枢的博物馆:传统的未来(Museums as Cultural Hubs: The future of tradition)也是以这样的视角关注博物馆如何发挥联络传统与未来这一作用。近几年,许多博物馆的工作关注点逐渐从单一的“要文物活下去”,发展成为“要文物活起来”,配套以讲述文物故事为核心的各色活动,借助不同的传播方式使得公众了解文物背后的精神与文化。从更广义的范围上来看,要文物“活”起来应不仅仅停留在讲述故事,诠释传统。作为博物馆,更多思考传统与未来的联系,在展示过去的同时搭建联络过去与未来的平台,同样也是对“要文物活起来”的一种诠释。在今后,期待更多博物馆通过展览与活动,推动历史生活同当今社会发生更为多样的联系,从而将传统文化和谐的融入现代生活,并以此为基础创造出新的传统。 赵郁颖 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作为文化中枢的博物馆:传统的未来(Museums as Cultural Hubs: The future of tradition)”延续近些年来国际博协(ICOM)号召博物馆融入社区,为社会热点议题积极发声的一贯旨趣。从英文词源来看,“中枢(hub)”原指轮轴的中心。如今牛津在线词典对它的释义之一是, “一种活动、一个区域或联结网络的有效中心(The effective centre of an activity, region, or network)”。这一含义起源于1858年,作家Oliver Wendell Holmes将位于波士顿的马萨诸塞州议会大厦戏称为“太阳系中枢(The Hub of Solar System)”,意指这里已成为主导殖民时代全美甚至全球一切政治,商业与文化活动的动力中心。因此我认为“作为文化中枢的博物馆”暗示着一种相比以往更加开放、复杂,并且非常有野心的公共机构。在过去的一年,巴西国家博物馆大火与颜真卿日本大展等事件提醒我们,博物馆从来不是,也不能成为社会中的孤岛。博物馆继承人类文明的荣光,也背负历史的黑暗,只有当传统与现实在这里碰撞与展现,我们才可能在批判与反思中走向更明智的未来。 国旻 作为社会的核心机构,博物馆有能力在不同文化之间建立对话,为和平世界搭建桥梁,并定义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随着向文化中枢的不断转化,博物馆也应该在寻找新的方式来纪念其收藏品、历史和遗产,创造出对后代具有崭新意义的传统,展望对今人有价值的未来,并在全球层面上与日益多样化的当代观众保持密切关联,尤其在记录、展示以公众为中心的社会现实问题中,应成为有力的发声平台。这种转变将对博物馆理论和实践产生深远的影响,也促使博物馆专业人员重新思考博物馆的价值和意义,探寻界定其工作性质的伦理界限。 博物馆既是社区的协调中心,也是全球网络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提供了一个平台,将地方社区的需求和观点融入全球背景。这也要求博物馆将自身融入全球化时代中,通过多元文化借鉴、互动与交流来发挥的作用,促进社会文明的进步。现如今,单纯的展示手段已不能满足公众的文化需求,如何深挖博物馆在全球化背景的价值,资源共享共建,增强观众参与度,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聚焦聚力等,博物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慢慢来比较快 我们去博物馆能获得什么?除了学习历史和文物知识以外,我想还有更深层次的意义,那便是观众在寻找文化认同的同时,可以提高对不同文化的理解能力。现当代的博物馆在内容的选择上已经更加全球化,除了展示本区域的优秀传统文化以外,还解读全球各地的文化与历史。由此,公众得以跳出地域限制,用更宏大的视角看待我们今天所处的世界。从时空的角度来看,以这种主题思想指导下进行的博物馆资源整理与开发,得以让今后的人们更加科学和全面的看待今天。 今年博物馆日的主题正是从这一点出发,强调博物馆在运用专业手段诠释文化时,应尊重文化多元性,摒弃偏见,更加客观和包容,切实构建不同文化体系之间的对话。我们期待人类创造的灿烂文明即使经过时间长河的淘洗,未来依旧能最大限度的保持多样性和完整性。 结语 国际博物馆日不仅是一种精神层面的集中表达,也让我们不断反思博物馆可持续的未来。历年来国际博物馆日主题既反映了博物馆自身的发展态势,也表现了当年经济及社会发展的总体概貌及社会热点,对世界各国博物馆的发展起了重要的影响和推动作用。100年前的今天,中国爱国青年奏响了浩气长存的爱国主义壮歌,我们也希望未来博物馆事业的建设者们积极的为博物馆事业建言献策,让身处快速变革世界中的博物馆,影响力不断扩大,凯歌前行。 转载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表明我馆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