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良:博物馆要弄明白,我们究竟想要什么?

发布时间:2021 年 11 月 01 日 | 文章作者: 文博圈微信公众号2019年9月4日 | 浏览次数:716
在2019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智慧文博高峰论坛”上,众多专家以“智慧博物馆建设”为主题,深入探讨了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给博物馆带来的巨大变革。 南京博物院院长龚良在题为《互联网时代博物馆的数字/智慧应用》的发言中说,博物馆里的智慧化,不仅仅是为博物馆服务,最终目标还是要为广大公众服务,要把公众作为博物馆的第一目标。博物馆首先要弄明白,我们究竟想要什么? 以下内容根据现场演讲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略有删节。 互联网时代博物馆的数字 智慧应用南京博物院院长 龚良 ▲南京博物院院长龚良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张质 摄 我今天和大家讨论的题目是“互联网时代博物馆的数字/智慧应用”,现在大家都在谈智慧博物馆,智慧博物馆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其实我们也经过了多年的讨论,但是讨论到今天的阶段,对于智慧博物馆到底是什么我还没有明确的概念,我只是觉得在博物馆里应该有更多更好的应用。 现在技术上的能力都达到了,但是博物馆的需求,我们需要做什么样的科技项目?什么样智慧的项目能够让智慧博物馆跟公众有更多的亲近,其实我们做得还很不够。 所以当今天我们遇到这样一个智能的时代,我们希望博物馆更加扩大传播,而这个扩大传播就是要让博物馆跟公众之间能够有更密切的联系,让博物馆的智慧性能是要通过公众跟我们一起激发的,而不仅仅是我去做一个课题、我去做一个项目,然后再去告诉公众。 博物馆数字/智慧应用的三个阶段 互联网技术方在博物馆的应用,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数字技术在博物馆当中的应用,这是今天大部分博物馆都在做的; 第二阶段是把数字技术变成为公众服务的产品,而这个产品往往是以展览为主的数字博物馆; 第三个阶段是博物馆里面的智慧化应用,所谓智慧化的应用一定不是我创造一个产品你来欣赏一个产品,而是说我们怎么让智慧在博物馆里面得到更好的应用。 今天我们看智慧城市的发展就是这样,刚才大家介绍到的比如说智能的导览,智能导览不是说我公布了一条线路,你沿着我这条线路去走,而是说我在实时的情况下可以告诉你前面路堵了,路堵了怎么办?我给你一条备用的路线。不是说我前面突然走错了路,他告诉你不要回头,前面还有一条备用的路线,这就是智能化的要求。 按照这样的一个要求,应该说数字技术在博物馆里的应用现在是比比皆是,最早可能是世博会里面的清明上河图。 现在技术方面也是各种各样的技术都开始出现在博物馆里面,我们故宫的数字屏,现在数字技术广泛的应用,现在应该说每个博物馆都在用。 但是我觉得我们不能够也不应该、也不会被掉在技术的孤岛上面,也就是说我们不能够光把数字技术的应用作为一个目标,如果我们把数字技术的应用作为我们的一个目标,我们将来会有很多的信息碎片化。 第二个阶段就是我们在做数字展览和数字馆的实践。我们把藏品的信息、文物的信息数字化了以后,最终是要去做产品,这个产品就应该是数字化的展览,或者是做一个数字化的博物馆。这样一个实践是今天在互联网时代,是我们说讲好中国故事、讲好地域文明故事一个重要的内容。 要把公众做为第一目标 现在很多人都在讲互联网时代怎么做互联网+,我们很多的馆也在做相关的数字展览和数字馆,比如说南京博物院我们从2013年12月份就开始有了一个数字馆,是讲好以江苏为例的中国历史文化的故事,用了28个片断来讲我们的中国传统文化。 那么最近我们大家在看数字化的展览,开始出现了一些变化或者叫飞跃。比如说故宫的3.0,比如说现在的莫奈展,比如说现在各种各样的展览。 故宫3.0的展览就开始把清明上河图这样一个电影,演出现代化,再通过一个4D打造的影院,来讲开封当时的故事。而这样的一个做法在今天值得我们借鉴,大家知道这个展览大概花了近3000万的成本,在故宫的第一展基本收回了,现在开始有收益,这是既有社会效益,也有文化效益。 最近我们在南京也做了一个展览,千里江山可以是变化的,把中国传统的技术变成最好、最美的状态呈现给大家,取了一个名字叫“沉浸式展览”。我也去看了展览,并且带了家里的两位老人去看,他们活了80多岁都没有看到过这样的展览。 我们从沉浸式展览再反思博物馆里的数字化或者智慧化,我们最终的目标还是要为广大公众服务,我们的智慧化不仅仅是为博物馆的服务。 我前面做了很多藏品管理系统、后台的系统等等,所有的系统,我们院里一开始在改扩建的时候做了27个系统,我发现这27个系统都是为院里的200多好做业务的员工来服务。而我们真正的服务应该是为公众,所以在数字敦煌,原来王院长在敦煌的时候做了数字敦煌,我觉得这是一个重要的内容。 他的数字敦煌是为公众服务的,比如他也做了相关的VR,他把保护技术应用到将来的技术里面,最后也是要为公众服务的,他把考古的项目做出来,做数字技术最后也是要为公众服务。 最后他做了一个开放的新的模式,就是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是为公众服务的。他也做了这样一个体验,比如说手机上的购票、莫高窟的移动导览,也是为公众服务,还有动漫节目也是为公众服务。 所以我想,如果要做智慧博物馆的话,我们第一目标就像博物馆的研究对象一样,我们要把公众作为我们的第一目标。 大家再看看我们,现在基本上所有馆都在做这个,把这个叫做数字博物馆我还可以理解,但是把它叫做智慧博物馆我觉得存在问题,就是我们更应该做的是为公众服务的内容。 智慧博物馆到底是什么 关于智慧博物馆我有几点认识,第一个我们也进行了相关智慧博物馆的讨论,实际上我是从2012年开始一直在讨论说博物馆怎么更好智慧化,智慧化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为公众服务。 原来我们说智慧化是搭建一个平台,有了一个平台以后让公众在里面参与,然后展览我们的藏品。智慧博物馆就像维基百科一样,搭好了一个平台,鼓励公众自主写词条,写好以后公布出来,把写得最好的三条或者五条放到网上去,其他不好的就不能上去。 我们博物馆如果也这样去讨论智慧博物馆,我们就不是去考虑智慧博物馆里面将来再去设置一个平台,我用5个人在这个平台上建一个东西,然后让公众看。两年以后这个东西没了,我们再做一个东西让公众看,我估计不是这样的。 那么到底是什么呢? 比如智慧城市,比如北京的路灯就是智慧管理,它是根据光照度来决定开还是不开。再比如我们说到智慧旅游,江苏省文旅厅建了一个4A景区智慧旅游,我去之前可以在手机上查看景区是否舒适、是否拥挤,这就是智慧旅游。再比如说智慧住宅,现在智慧住宅不是说我给设定好了什么,智慧住宅就是要根据比如我每天大概什么时候回家,我大概在家里面待多长时间,我这里的自然空气状况怎么样,它自然安排我家里面的状态。这就是我们说智慧住宅里考虑的主要问题。智慧农业也是这样,智慧农业是根据蔬菜的生长情况来决定的。 这些东西如果都给我们来借鉴的话,那么智慧博物馆到底是什么?我现在没有一个结论,我也看了很多专家写的关于智慧博物馆的定义,我觉得至少有这样几点: 一是藏品、馆员、公众的实时结合。 二是展览、教育、服务、管理与公众的实时结合。 三是创造力、控制力、劳动力要部分或者更多交给机器,而不是交给人。 现在最头疼的是很多人都要做所谓的智慧内容,最后告诉我说输进去要做多少时间,等我把资源库花两年时间做完,我原来想做的资源项目说不定就落后了。 刚才这位老总说的他不碰数据就是这个问题,数据谁碰?我一直想说的是技术公司你们要帮我们解决了数据,要靠大数据的抓取和公众的参与来变成数据,而不能靠我们甲方的人员输入进去作为数据,这是一个最重要的差别。 四是公众的实时参与度与体验感。 五是传播能否是否能够得到几何扩大。 另外在博物馆的多样性里面,数字技术也应该是多样性的,所以所有的博物馆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应该是在你的博物馆里做到什么样的状态才是最适合的,这跟博物馆的多样性是完全契合在一起的。 我们需要数字技术在里面发挥作用,但是数字技术这样的作用并不能够替代我们的藏品、不能够替代展览,只能够作为藏品、展览服务的补充。 我们要警惕大家都去做智慧化了以后,博物馆的展览、服务变成快餐化和碎片化。 文旅融合中博物馆的数字传播 最近大家都在讲文旅真融合、深融合。那么在这样的一些场所里面,我们怎么去真融合、怎么去深融合? 最近在江苏我们提出在4A级景区打造一批小剧场、组织一批小展览。组织这样的小展览在公共文化场所,在4A以上景区我们要做展览,这样的展览应该是什么? 我觉得应该是一个大馆带领下的智慧博物馆的数字化展览为最主要的内容。我们可以在数字化展览里面再配几件东西,这几件东西大家说安防解决不了怎么办?我把几件东西放在用透明玻璃做的保险柜里不就行了吗?除了三件藏品以外其他都是数字化的产品,而这些展览可以放到旅游场所、公共场所,比如飞机场、商场都是很好的传播渠道。 这样的渠道我们可以借鉴,比如甘肃省博物馆做的数字化技术藏品保护,他做了虚拟现实技术在壁画中的应用,做完以后就可以做虚拟相关的实时展览。我们也做了移动终端的应用软件,这样的移动终端软件其实在旅游项目应用当中。刚才讲敦煌研究院做的数字敦煌展览,他做成巡回展,这样的巡回展跟故宫的3.0是一样的。 南京博物院最近也做了一些实践,我们院里面有什么呢?我们院里前期也已经有了比如说数字技术在里面的应用,我们刚才讲到也有一个数字的博物馆,我们也做了让文博活起来的状态,我们也做了相关数字导览。 刚刚说的数字馆是我们讲的一个故事。我们在服务能力上也是开始做了网上的导览,比如说公众的服务平台、导览系统,都是做的数字化,我们也做了库房里面藏品保护的数字内容。 我们也做了比如旧档案的信息化,也是数字化,也做了考古遗址的互联网应用,我们希望信息全部做完了,考古的最后一天,能不能一键一按,一个考古报告基本上就出来了,当然是希望这样的,但现在做得还不算成功。 这样的一种做法里面,我们觉得要带智慧的内容应该怎么办呢?应该让公众在导览里面的确存在智慧的内容。比如导览线路的选择,如果他看到你是小朋友主动给你选择小朋友的线路,看到你的老人是主动给你选择老人的线路。 再比如说我们在导览过程中,我们最近在临展里面做的导览,希望有一个笑容系统,观众参观的幸福感评价度。幸福度评价里面我们就看观众在哪一件藏品面前笑了多少次,就是对展览的评价程度。 目前我们也实现了全员导览,我们觉得全员导览还不够,我们又做了一个“问吧”,就是配合我们的导览,碰到问题以后你拿着你的手机拍一个照片或者问一个问题,我们“问吧”的后台是可以给你回答问题的。 如果是第一次碰到的问题我们要有专家帮你回答,回答完了以后进我们的数据库。如果第二次再问到同样的问题时候,半秒钟要不了就会跳出来给你回答。而这样的“问吧”我希望将来南京博物院如果导览观众有一半以上观众都会去做,并且实时提供到“问吧”上能够回答问题的时候,我相信这样的服务就比较智慧、比较活态了。这就是“问吧”的后台管理和问的问题,可以是语音的,也可以是图片的,也可以是文字的。 除了这个以外,我们也扩大了传播,我们觉得传播特别重要,目前我们的官微到昨天(8月26日)为止73万粉丝。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觉得展览通过直播的方式是能够体现更多的社会价值。 比如说我们也做相关的数字化展览,我们也做暑期动物园沉浸式的展览。在做暑期动物园的时候做的是一个亲子展,这个展通过动物的标本、动物的文物和互动项目,而这个互动项目就是我们用数字技术来做的。这样的数字项目、通过小朋友的参与,我们希望大家有更好的参观体验。那么这是小朋友在虚拟的一个池子里逗江豚,逗完以后江豚可以跟小朋友互动。我们做直播时觉得这样的活动特别重要。 比如我们每年都有博物馆奇妙夜,奇妙夜里面我们会搞很多活动,今年的博物馆奇妙夜现场有7000观众,但是网络上直播的观众超过150万。通过这样几何级增长的直播,能够起到非常好的重要。 博物馆虚拟化展示 最后一个关于虚拟的展示,最近我们在做大运河博物馆,希望成为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我们在网络上做了一个虚拟展示,目前这个虚拟展示的网站,我们做得差不多的时候省委宣传部觉得我们做得好,希望我们做大运河文化带的虚拟展示,这个展示我们就把大运河的展览和大运河沿岸人们的生活结合在一起。 我们给团队提的要求,你给我搭建一个平台, 第一劳动要靠技术抓取和观众互动,我们的人员干什么呢?人家送上来以后我负责挑选信息。 第二个我们希望里面的展览展示、文创跟运河有关的,是由大部分观众、公众直接参与的,所以我这个虚拟展示虽然叫虚拟展示,我分的是四个部分,一个是展览展示、一个是大运河文化带的交流与融合。 第三个是大运河沿岸老百姓的生活。 第四个是大运河的设计文创。 将来我也可以扩大展示,变成南京博物院有二、三十个文物展览和二、三十个虚拟展览一起共同建立的南京博物院,我觉得这样的博物院如果公众直接参与的话,能够逐渐成为一个智慧化的博物馆。 所以让博物馆成为公众喜爱的场所,我们希望博物馆人和文化创意企业共同努力,技术上面我觉得没问题,关键在于博物馆人的创造性和劳动力。 我们究竟想要什么?要把这点弄明白。 转载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表明我馆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