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强:以技术创新推动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1 年 11 月 01 日 | 文章作者: 文博圈微信公众号2019年11月6日 | 浏览次数:743
编者按: 2019年11月2日,中国博物馆五十人论坛在北京召开,部分省级博物馆、行业博物馆、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围绕新技术背景下中国博物馆的发展趋势和创新理念主题,共同探讨推动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大计。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出席论坛开幕式并讲话。以下为关强讲话内容,略有删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中国要强,中国人民生活要好,必须有强大科技。文物保护利用要靠科技。科技是驱动新时代博物馆建设发展的重要引擎,是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发挥文物资源作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力支撑。 一直以来,国家文物局高度重视新技术在博物馆建设管理中的研发与应用,积极发挥引领支撑作用,不断加强博物馆馆藏文物保护,优化管理手段,提升服务水平,努力推动我国博物馆高品质建设、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一是博物馆应用新技术的制度设计逐步完善。 2015年2月,国务院公布的《博物馆条例》规定,博物馆应当根据自身特点、条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社会教育和服务活动,参与社区文化建设和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 2018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要求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推动文物展示利用方式融合创新。 国家文物局将新技术助力文物博物馆事业创新发展,列入国家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规划,推动纳入国家科技发展专项规划,强化规划引领作用。我局会同相关部委正在起草的《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中,也将新技术应用作为博物馆建设管理的重要举措,进一步夯实相关制度基础。 二是博物馆应用新技术的社会共识已经形成。 近年来,我国博物馆行业通过不断扩大开放合作,引进先进理念、科学方法,通过技术创新,突破了一些过去难以解决的博物馆建设管理难题,并逐步推动博物馆工作模式和管理模式的转变。 与此同时,博物馆行业的整体科学素质和科技意识不断提升,在馆藏文物保护修复、博物馆展陈设计以及管理服务等方面,有意识地加强科学研究和新技术应用,重视新技术、依靠新技术、发展新技术的行业共识逐步形成。 国家文物局指导中国博物馆协会连续举办八届中国博物馆及相关产品与技术博览会,在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世界互联网大会等国家重大活动中,策划推出智慧博物馆、“互联网+中华文明”等专业论坛和专题展览,全面展示我国博物馆新技术应用的丰硕成果,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吸引大量企业、科研机构与文博单位对接合作项目。 三是博物馆应用新技术的成效日益显著。 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逐步应用于我国博物馆建设和管理,不断拓展文物展示利用空间,有效延伸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功能,文物“活起来”“博物馆热”“把博物馆记忆带回家”已经成为中国社会新的文化时尚。 国家大力推进文物资源数据库建设,1.08亿件/套国有可移动文物信息实现数字化,数据资源总量超过140TB。近5千家博物馆基本实现互联网覆盖,通过门户网站、手机APP、公众号等多种渠道,集中展示馆藏精品,讲述文物故事,挖掘文化精髓,传播时代价值。 2014年起,国家文物局启动智慧博物馆建设试点工作,广东省博物馆、苏州博物馆、山西博物院等7家博物馆,结合实际开展新技术应用,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推动博物馆实现智慧管理、智慧保护、智慧服务提供了示范。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新应用新业态方兴未艾,必将为新时代的博物馆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重大变革。 今年9月,我率团赴日本京都参加国际博物馆协会第25届大会,各国博物馆代表围绕 “新的博物馆定义”展开了热烈讨论,其中一个重要的背景就是,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给博物馆的组织架构、运营管理、知识传播方式、服务供给形态等带来巨大变化,博物馆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重大调整。 实践证明,新技术应用为博物馆发展插上了翅膀,大大突破原有的时空局限,博物馆的文物保护、组织管理、运营服务更加智能高效。 另一方面,绿色、低碳、可持续的博物馆发展理念,也影响着新技术的开发应用和产品的发展方向。 无论技术如何发展,我们都要始终牢记博物馆人的使命,积极借助新技术、新手段、新方法,充分发挥博物馆收藏、保护、研究、展示、教育、传播、服务的核心功能,更好服务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 当然,“借助”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必须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认真鉴别、合理吸收。 为此,我谈几点认识,供大家参考。 一是借助技术要“适宜”。 博物馆发展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各大博物馆要以本地区、本单位的发展特点和需求为前提,实事求是结合本单位的资源情况和特点,以及新技术在本地区、乃至全国的推广应用情况,因地制宜地研究论证必要性和可行性,防止出现“不够”和“不当”两种情形。 二是借助技术要“适度”。 在科学技术大规模应用的环境下,要防止贪新求洋,过度设计、过度使用,甚至随性滥用新技术,重文物形式呈现、轻价值内涵认知,审美快感代替价值欣赏和精神追求,“文物秀”最终变成了“技术秀”,既严重伤害了文物的尊严,也违背了博物馆建设发展的初衷。 三是借助技术要“适时”。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要注重前沿技术、关键技术、核心技术的适时引进应用,充分考虑技术与博物馆发展的兼容性、通用性和技术的可成长性,认真抓好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确保新技术用得好、能升级、可优化,能够持久提供便捷、高效、优质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同志们,博物馆事业不仅在维系国家记忆、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彰显文化自信和扩大国家文化影响力等方面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也将在推动文化创意产品开发、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具有极大的潜力和空间,亟需通过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的“双轮驱动”,来优化发展方式,更好推动我国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借此机会,我谈几点意见。 一要用新技术提升文物保护能力。 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健全与科技领域的合作机制,搭建博物馆+科技行业的对话平台,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研讨前沿技术、优先领域和应用途径,着力解决“卡脖子”的关键问题和技术瓶颈,为馆藏文物保护提供有力支撑。 要合理使用智能感知技术和无损检测技术,针对博物馆藏品的本体健康状态及影响因素进行全面量化分析,开展智能数据挖掘和分析处理,提高文物病害认知、评估能力。 要建立完善馆藏文物“监测—评估—预警—调控”的预防性保护流程和机制,探索建设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监测系统、文物保存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估集成应用等,以高效智能的方式,提高博物馆藏品的预防性保护能力,真正实现“风险可识别、险情可处理、效果可评价”预防性保护目标。 二要用新技术优化博物馆管理模式。 要以新技术为支撑,优化传统博物馆的管理模式和工作机制,着力围绕藏品资源、财产资源和人力资源等进行管理智能化升级,为博物馆管理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内容提供支持,推动博物馆业务管理更为科学、智能、高效。 要通过新技术的应用,围绕博物馆观众及其相关活动,加强博物馆与利益相关者的联系。 要通过对观众知识、心理、行为、需求等各类数据的搜集和分析,从保障藏品安全、提高展陈质量、改善参观体验、优化服务内容等目标需求出发,为管理决策提供支持。 要结合新技术发展,进一步拓展博物馆与外界的相互联系,推动由观众服务发展到社会服务延伸,实现对社区、学校、企业、媒体及一般公众的全面覆盖。 三要用新技术拓展博物馆服务功能。 要深入实施“互联网+中华文明”行动计划,加强博物馆行业标准化和智慧博物馆建设,促进文物展示利用方式融合创新,重构博物馆知识传播架构。 要通过应用新技术,加强馆藏文物价值研究阐释,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充分发挥滋养教化作用,体现价值追求,展现精神气质,坚定文化信念,浸润人们心田,潜移默化激发爱党爱国、向上向善、追逐梦想的蓬勃激情。 要发挥科技创新与生俱来的基因优势,丰富文物价值表达和呈现形态,加大文化产品开发力度,提升审美观感,引领生活美学,让人们更好感知美、享受美、创造美。 要利用新技术突破时空局限的突出优势,着力打造永不落幕的精品展览,让博物馆更加深入衣食住行,贴近群众生活,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要积极推动我国博物馆创新成果“走出去”,让更多具有中国精神、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博物馆展览、教育和文化产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转载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表明我馆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