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博物馆该如何生存与发展
发布时间:2021 年 11 月 01 日 |
文章作者: 中国文物报 |
浏览次数:965
自2008年全国博物馆免费开放以来,博物馆公共服务效能显著提升,社会关注度不断提高。与此同时,物馆行业的发展也暴露出一系列问题,不同体量和不同级别博物馆之间资源的分化、管理的难度和开放效果的差异已经引起行业从业者、学界专家和管理者的重视。
10月19日,由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和文化研究院主办、首都师范大学公众考古学中心和博物馆学发展研究中心承办的“中小型博物馆生存与发展”专题研讨会在北京召开,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李焕喜和史学院副院长钱益汇参加开幕式。
此次会议依托历史学院博物馆研究团队开展的《中小型博物馆生存与发展》项目课题,邀请来自北京市文物局、北京市西城区文化和旅游局的博物馆行业主管部门代表以及北京与陕西地区的中小博物馆一线工作者研讨,参加会议的还有来自首师大和西北大学的文博、法律专业的学生。
与会者就目前我国中小型博物馆生存现状与发展中面临的各种问题展开讨论,共商博物馆健康发展之良策。
中小型博物馆的发展问题
项目负责人、首师大历史学院副教授王涛首先概述了课题计划、进展情况和当前我国博物馆整体的发展现状。
据国家文物局最新公布的数据,截至2018年底,全国博物馆总数达5354家,年举办展览活动近2.6万个,年接待观众达11.3亿人次。全国建设博物馆的热情持续高涨,但随之也出现了“强者愈强,弱者更弱”的分化现象。各地区追求文化建设成就,新建博物馆类型大量趋同;同时,中小型博物馆尤其是小微型博物馆大部分运营压力大、后续发展乏力,面临着藏品数量少且来源不足、资金匮乏、拓展乏力、专业人员少、专业性不足等问题。
来自北京市老舍纪念馆的尉苗结合该馆工作实际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详细剖析。作为名人故居类小型博物馆,老舍纪念馆建筑本身及所在区域承载着重要的文化内涵和社区情感,但该馆发展首先受限于馆舍面积,难以开展成规模的展览和公众活动,特别是库房面积不足条件有限,藏品保存环境也不甚理想。
此外,由于政策经费等问题,藏品征集和展陈更新工作也困难重重。老舍纪念馆联合多家同类型小微博物馆“抱团取暖”,做好北京特色文化展示,通过巡展和开辟分馆的方式弥补故居馆区场地不足。
首先政府管理层面要解决场地和经费等硬性问题,行业要建立多元化的评估体系和反馈机制,馆际之间也当就展览活动和藏品托管等工作统一协调形成稳固合作。
高校博物馆在现有行业环境下,发展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西北大学博物馆副馆长陈理娟介绍了西北大学博物馆从院系资料室到独立开放公共博物馆的发展历程和改革创新的成功经验。得益于西北大学丰富的校友资源,博物馆建立了丰富多元的收藏和展示体系,也解决了人员问题。
西大博物馆主动走向社会与公众,通过和政府签订共建协议,获取运营经费、转变自身定位、承担社会职能。博物馆管理是一种样本化管理,要尊重不同个体的差异化发展,才能丰富“文化菜单”,博物馆自身也要做好内容深耕和服务创新,努力提升传播和服务水平,在运营管理上提升视野、建立文化利益共同体,通过区域共商共建,实现更好的发展。
在提供基本文化服务之余,今年夏天全国七十余家博物馆响应政府发展夜间经济的号召进行夜间开放。首师大历史学院硕士生鲍杰瑞聚焦博物馆夜场开放的现状和问题,分别从必要性及可行性、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以及可行的解决思路三个层面进行了阐述:要解决夜场开放中的安全、成本、人员、政策等问题,要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政策规划,以实现夜场开放常规化,保障经费支持,制定细则,设立运行方案,或可引入社会力量。
非国有博物馆的生存挑战
尽管非国有博物馆整体呈现“百花齐放”的良好状态,但其管理运营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非国有博物馆的发展困境,曲江艺术博物馆馆长周天游基于该馆的情况介绍了“博物馆+酒店”的合作模式及运行机制。博物馆方与酒店投资方互利共赢,酒店通过博物馆的优质服务为其品牌赋值,博物馆利用投资方的资源不断丰富馆藏体系和馆内的硬件设施,开创了独树一帜的安防体系和展览风格。
周天游还提出,非国有博物馆要在配合政府目标的同时,进行社会化的创新尝试,通过抱团合作和探索创新争取社会红利。
国外中小博物馆运营经验
首师大历史学院副教授王涛和博物馆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范佳翎分别从博物馆种类、数量和政策法规等角度简要介绍了美国和日本中小博物馆的发展概况。首师大历史学院研究生司雨在实地调研五十余家日本博物馆的基础上,梳理了日本博物馆的相关法规、博物馆类型、总体数量和运营方式等整体情况,并通过一些运营效果较好的案例分析了中小博物馆发展策略。
面对中小博物馆资金不足、人才匮乏、资源短缺、规划混乱等问题,日本政府首先从法律与行政层面对博物馆行业进行规范和改革。同时,博物馆内部也进行职能转变和思路革新,重视地方文化服务,通过深挖地域文化,成为社区文化和情感的中心。还建立多方面评估评价机制。
行政法规:
从政策方面解决行业问题
行业发展的现实问题从行政管理的角度上来说首先涉及法规建设和政策设置。
西北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尉琳在对比近年来文物犯罪的大量案例之后,从立法和司法两个层面分析了博物馆行业目前已有的相关法律法规、行业规范,并提出目前我国《博物馆条例》和相关行业法规级别过低、效力不足及内容不够具体,由此造成一系列执行障碍,如制度和现实不匹配、审批主体不清、设立条件不统一、执行缺少标准、备案制度和配套制度缺失、鉴定制度缺失等。
因此博物馆行业需要制定上位法,同时需要制定《博物馆条例》的执行细则,将监管机制和舆论监督机制相结合。
就具体的执行问题,北京上宅陈列馆馆长王小兵首先提出了中小博物馆的定性问题。如何界定直接影响到如何管理,在对中小博物馆进行研究时,应当结合体制内外、城乡差异、不同人口密度和区域经济文化环境等多种因素统一考虑,要在法规及其细则的制定中有所解决和具体体现,提供明确的操作规范和指导,博物馆自身也要多关注藏品的文化价值并深入挖掘。
就博物馆管理而言,北京在国内有不少率先举措,如1995年北京市在国内最早开展博物馆备案工作。
来自北京市文物局博物馆处和西城区文旅局的部门负责人在讨论中指出,中小博物馆目前发展面临的困难涉及诸多方面,法律规范的设立和执行过程中也存在很多难点,政策执行需要合理的路径,对于中小型博物馆的界定需要有核心的评定要素;就博物馆登记备案和准入机制的相关问题而言,目前的确存在一定缺环,应当进行深入研究。
行业管理要从国家层面进行顶层设计,但策略研究要有具体办法,博物馆不能一味等待顶层设计,要自身不断探索创新。
面对会议讨论的我国中小博物馆发展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西安半坡博物馆馆长张礼智总结说,首先要从建筑规模、行政级别、接待总量、藏品体系和工作人员等多个方面对“中小博物馆”有明确界定;在思考发展策略时,可结合国外经验和国内实际情况综合考量;管理建设方面,要加强对人才的利用和管理方面的研究,制定明确可执行的经费管理和使用办法;博物馆自身也要关注社区和多元文化,活化运营思路。
钱益汇总结说,既要从政府层面完善法律法规建设,博物馆行业自身也要积极探索创新,整合优势资源、融合多学科思路研究博物馆,构建更适合社会发展、更易为公众接受和喜爱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转载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表明我馆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