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博物馆研学旅行实践活动 ——以吉州窑博物馆研学基地实践活动为例

发布时间:2021 年 11 月 01 日 | 文章作者: 文博圈微信公众号2019年12月7日 | 浏览次数:792
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在促进文明交流中起着特殊的作用。长期以来,我国博物馆的主要职能和基本特征就是收藏和展示。 随着经济和文化的高速发展繁荣,传统意义上的博物馆显然已无法适应社会和公众精神文化需求,开展主要面向中小学生的博物馆研学旅行实践活动,是博物馆依托自身资源禀赋与文化价值,充分发挥和扩展社会教育和服务职能的积极尝试。 近两年来,江西吉州窑博物馆积极响应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1部门提出的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共同倡议,作为全国首批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推出了一系列研学实践活动。本文以吉州窑博物馆作为中小学生研学教育基地开展的实践活动为例,对博物馆研学旅行实践过程、存在问题和未来走向进行一个初步探讨。 壹 吉州窑博物馆研学实践活动 吉州窑博物馆建于2012年,位于4A级景区吉州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内,是一座集文物收藏保护、旅游观光、学术研究和社会教育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博物馆,也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座全面系统地展示吉州窑文化的专题性博物馆。吉州窑博物馆先后被评为全国社会科学普及基地、国家三级博物馆、井冈山干部学院现场教学点、吉安市第五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作为全国首批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为了更好地发挥教育功能,依托吉州窑景区资源,吉州窑博物馆推出了一系列研学实践活动。 (一)研学实践的具体活动 1.开设三项研学课程:“庐陵文化体验”课程让参与者全面了解吉州窑产生的历史背景、烧造过程,以及吉州窑陶瓷所蕴含的古代先进文化,提高参与者对陶瓷文化和庐陵文化的认识,增强自信心和使命感,感受宋代庐陵文化的鼎盛状况。 “吉州窑陶瓷艺术体验”课程通过动手操作,使参与者掌握吉州窑瓷器制作的技巧,通过体验,感受陶瓷艺术的魅力,培养爱学习、爱劳动、爱自然等良好品质。 “吉州窑考古模拟体验”课程让参与者了解考古、参与考古,增强保护文物的意识,通过触摸瓷片了解吉州窑瓷器的发展与变迁,通过考古模拟活动了解考古知识,感受文化的传承。 2.举办研学主题演讲比赛:吉州窑博物馆举办了“弘扬庐陵文化,放飞心中梦想”研学主题演讲比赛。来自30个学校的学生参加了比赛,他们通过朴实的话语,真挚的情感,讲述了自己对庐陵文化、对吉州窑陶瓷文化的认识以及作为庐陵人的骄傲。 比赛现场气氛浓烈,学生们或深情或激情澎湃的演讲赢得现场参与者阵阵掌声。通过演讲比赛,充分展现了当代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增进对庐陵的了解和抒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3.举办研学主题征文比赛:吉州窑博物馆举办了中小学生“走进吉州窑,感受庐陵文化,体验陶瓷艺术”研学主题征文比赛。比赛分为小学、初中、高中和成人组,至截稿日共收到征文70篇。征文活动不仅提高了选手们对吉州窑及庐陵文化的兴趣,增强了他们的文化底蕴,还展示了他们的才华,为他们写作能力的锻炼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4.加强学习与交流:吉州窑博物馆其独特的陶瓷文化特点受到了同行业博物馆、研学基地、研学营地的青睐,吸引了各行各业的同仁前来参观交流。同时吉州窑博物馆摒弃“墨守成规”的理念,经常组织干部职工外出到兄弟博物馆、研学基地、研学营地参观交流学习。 通过与同行们沟通学习,取其之长补已之短,不仅学习了兄弟单位的先进经验,加强了行业间的交流,更开拓了大家的眼界,拓宽了思路,对今后更好地开展研学活动也提供了帮助。 (二)研学实践的主要特点 1.参与活动的主体数量多、范围广,社会反响强烈。 参加研学实践活动的主体虽然主要是学生,但是不局限于中小学生,还有学前、大学甚至是海外留学生,以及学长家长及教师。如2018年10月山姆国际少儿英语学校到吉州窑博物馆研学,2018年8月南昌警察学院到吉州窑博物馆研学,2018年7月井冈山大学国际学院到吉州窑博物馆研学等。 吉州窑博物馆一次可同时容纳400人进行研学活动,自开展研学实践活动以来共接待研学实践参与者2.3万人次,参与者纷纷表示研学实践使他们在快乐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吉安县和吉安市电视台多次对研学活动进行跟踪报道,还吸引中央电视台、湖南电视台等多次前来拍摄各种专题记录片。这些活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反响强烈。 2.研学课程主题突出、形式多样,参与性强。 吉州窑博物馆结合自身资源设计的每一项课程都紧紧围绕吉州窑古陶瓷文化和庐陵文化来设计,着重让参与者感受当地古代文化的魅力和古代匠师们的质朴、勤劳与智慧。课程形式上摆脱传统单一的教育模式,注重参与者的感官认知和操作认知。 如“庐陵文化体验”课程将参观基本陈列“吉州瓷韵”与观看《民窑中的奇葩——吉州窑》专题片相结合,有效调动了参与者的感官认知。“吉州窑考古模拟体验”课程通过现场触摸、参与考古实现“触摸历史”,使参与者了解吉州窑瓷器的发展与历史的变迁,增强文物保护意识。 除了专门的研学课程外,吉州窑博物馆还以研学者为主,向社会广泛开展以研学为主题的征文比赛、演讲比赛、知识竞答、夏令营等活动,丰富了研学实践活动内容。 3.研学实践活动门槛低,宣传和推介到位。 吉州窑博物馆本着“以人为本”的宗旨,为更好地参与社会,服务社会,博物馆的参观均为免费,陶瓷艺术体验、模拟考古挖掘体验、“触摸历史”课程等均只收取必要的成本价。 为更好地服务国家教育事业和研学活动对象,调动有关单位研学实践积极性,吉州窑博物馆还制定了相应的优惠政策,即由学校出具研学活动接待函,可免费参与各种体验活动和课程。为加强宣传推介,吉州窑博物馆在官网上专门设立了“研学基地”栏目。对基地基本情况作了全面介绍,及时有效地推出各类研学课程,精心组织每一次的研学实践活动,并做好记录、拍摄等工作,整理发布在官网上。 截止目前,已发布100余条基地活动信息,给其它有意向开展研学活动的学校和组织提供了参考,也从实际活动效果方面进一步宣传推广了吉州窑博物馆作为首批研学教育基地所取得的成效。 贰 博物馆研学实践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通过近两年各种研学实践活动的组织开展,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同时也反映出吉州窑博物馆在基本建设和综合服务等方面的一些不足和问题。对于吉州窑博物馆自身的长远发展启示良多,为进一步改善和加强博物馆各项建设,不断探索、推进和拓展研学实践活动指出了方向。 1.参与主体可以进一步。 从吉州窑博物馆近两年的研学实践活动主体来看,主要局限于学生和相关联的小范围,且纵观全国各地博物馆开展的研学旅行活动,也是以学生为主体,其他人群寥寥无几。 然而博物馆作为优秀文化展示传播的重要阵地,实现其教育职能的主要任务不仅包括为青少年提高思想品德、文化素养和陶冶情操服务,为在校学生的校外教育服务,还包括为成人终生教育、回归教育服务,为科学研究服务和为旅游观光、文化休闲服务。 因此,尽管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1部门联合发布推出的研学旅行计划是针对中小学生的,但是作为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的博物馆要更全面地发挥其独特的教育功能,要更好地利用文物资源惠及社会公众,就应该将研学旅行实践主体范围扩大至社会公众,尤其是一些社会组织、机关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等,进而将博物馆发展为全民研学旅行实践教育基地。 只有这样,才能拓展研学教育服务领域,扩大博物馆社会影响,将研学实践的触角深入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让博物馆研学活动很好的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 2.课程设置普及性和参与性应加强。 博物馆研学课程目前主要是由博物馆单方根据博物馆性质、文物资源情况、当地文化特色来开发设置,只是在设置过程中也结合教育部门和社会人士意见。这样设置的研学课程难免倾向于以博物馆为主,而对研学对象一定程度的忽视。 现在博物馆教育中传递给观众的文化信息越来越丰富,这种传播不再是对观众的单向传递,而应该是双向交流和互动影响。因此,博物馆在研学课程的设置上要逐渐将以博物馆为中心,向将博物馆与研学对象相结合转变。 研学课程设置要与不同对象的需求结合起来,如加强与各科老师沟通互动,对接教学内容,针对高中低年级设置不同版本等等补充并扩展学校课程知识,突破现有展陈,与乡土教育、德育及知识学习相结合,寓教于乐,增强趣味性参与,发挥博物馆“第二课堂”的作用。 同时研学课程的设置还可以与国家的政策号召结合起来,如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相结合等。历史是发展的,研学课程的设置也应该是不断发展、更新和调整的。 3.从业人员专业性有待加强。 吉州窑博物馆研学活动导师主要由馆里的讲解员和资历丰富的馆员共同担任,据了解,目前其他很多作为研学教育基地的博物馆也是如此,均没有专业的研学导师,极少博物馆成立了专门负责研学的部门,专业的研学接待管理队伍尚未建成,这势必导致研学旅行的质量达不到足够的高度。因此,要提高并确保研学旅行的质量,从长远发展考虑,就需要有从事研学教育实践的专业人才,包括研学导师和研学实践专门负责及陪同人员。研学旅行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直接影响到实践活动的成效,这就要求研学旅行活动导师不仅对博物馆研学课程有高精深的把握,对研学对象也有足够的了解,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研学对象感悟历史,积累知识,并达到以文化人的目的。 同时,研学实践专门负责及陪同人员也应该不断地加强学习,提高自己,沉淀自己,只有这样,才能共同致力于给研学旅行对象带去更好的体验。 4.活动经费压力较大。 据了解,吉州窑博物馆自2017年被公布为全国首批研学实践教育基地以来,从课程开发到开展研学实践活动至今近两年时间,获得研学旅行专项经费仅50万元。 博物馆研学旅行活动要开发出高品质的课程和研学活动,需要聘请文博、教育等社会各方面专家进行论证,需要有专业的设施设备教具以及维护等等,再加上陶瓷艺术体验、模拟考古挖掘体验等课程只要学校出函吉州窑博物馆是给予免费支持的,但是研学体验者数量庞大,材料和场地费用总额也是一笔不小的数额,显然单靠目前所获研学旅行专项经费是远远不够的。 因此,博物馆方面不得不挪用免费开放经费加以填补,近些年,博物馆事业蓬勃发展,然而免费开放经费从2008年以来一直未有新增,本就面临着经费紧张的问题。因此,要使博物馆最大限度发挥其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效用,还需加大经费投入。 5.部门合作有待拓展和加强。 从现有博物馆研学实践活动来看,大部分博物馆还是处于比较被动,甚至可以说是孤身奋战的状态。博物馆与学校等教育机构合作交流较少,基本上是博物馆做好自己的研学实践活动计划,被动为学校提供研学服务和接洽需要。 同时,区域间馆际沟通协作也不够,同其他社会组织如旅行社、其他机关单位等的联系少之又少,这种孤立的状态是不利于资源的有效调配和长远发展的。博物馆研学实践活动要想有效获得社会各方面人力、物力、财力、智力等支持,就需要加强馆校合作、馆际交流,多部门协作。 比如近年各种博物馆联盟如雨后春笋般的一一成立,上半年由江西省博物馆发起成立了江西省博物馆联盟,博物馆还可以通过当地博物馆联盟或者博物馆协会等组织加强馆际沟通协作,共同开发研学课程,交流借鉴经验,把博物馆研学实践做出规模,做成事业。 6.安全保障还存在短板。 博物馆研学旅行是群体性活动,安全保障尤为重要,安全是研学实践顺利进行的前提。但是就目前来看,因为博物馆研学实践正处于起步阶段,活动相关安全制度、硬件设施、应急预案、专业安保人员配置等还存在一定短板。 为了有效保障研学旅行安全,博物馆应该联合相关部门做好研学旅行安全警示教育,制定博物馆研学旅行治安、消防、卫生等各项安全制度,制作并张贴悬挂各种研学安全提示警示牌。制定周密的研学旅行活动应急预案,提高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与消防救援、公安、卫生等部门建立联动机制,配备专业的安全员、卫生员,保障安全。 叁 博物馆研学旅行未来走向 2016年底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前,我国相关部门就已就研学旅行多次到地方调研,征求意见,并选取试点省市先行试验。2017年和2018年,教育部办公厅先后发布了两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基地、营地名单,标志着我国研学旅行活动开始全面铺开。研学旅行打破了传统的教育模式,为素质教育开辟了新的途径,也为我国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新的思路。 2018年底,新组建的文化和旅游部正式挂牌成立,人们欢欣鼓舞,诗和远方终于在一起了。这也寄托了现代人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近些年来,随着人们对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追求,文化和旅游日益从精神领域凸显。所谓的远方,如今随着各种交通的便捷已不再遥远。 随着各地文化和旅游机构改革的相继完成,文旅融合体制机制进一步被理顺,中央及各地对文旅融合的推动力度不断加大,文旅融合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文旅融合大潮下,研学旅行恰到好处地将文化和旅游从实践层面走出了一条路子。同时我们也应该抓住这一时代发展机遇,助力研学旅行活动,不断将其加强和推广。 如今社会节奏越来越快,网络高速发展,快餐文化进入了疯狂的时代,并慢慢演变成为一种时尚,冲击着传统文化。这种情况下,鼓励全民走进博物馆,开展研学旅行实践活动变得更有时代意义。一个博物馆也是一所学校,充分发挥博物馆的社会作用,将博物馆和时下研学旅行有效结合起来,系统梳理我国传统文化资源,通过博物馆里名人、先贤和忠烈等各种主题陈列展览,深挖文物背后的故事,能够更好地唤醒人的道德和情感认知,进而传承先人成就和光荣,增强民族自尊和自信,谨记历史的挫折和教训,少走弯路、更好地前进。 法国历史学家托克维尔说过“当过去不再照亮未来, 人心将在黑暗中徘徊”。博物馆作为文化中枢,最大限度地承载并展示了人类的过去,而教育面向的是人类的未来,以博物馆为基地,全面铺开做好研学旅行教育实践,将研学与旅行结合起来,不仅能盘活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更能充实人心,积淀内涵,照亮未来之路。 转载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表明我馆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