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思路开展考古类文创工作

发布时间:2021 年 11 月 01 日 | 文章作者: 博物馆中国 微信公众号 | 浏览次数:780
5月31日至6月4日,中国文物报社主办的“全国文博文创研发设计骨干培训班”在北京举办,这次培训机会难得,对文博单位、文化文创企业开展相关工作有很大帮助。五天时间八位专家从博物馆IP打造、策划设计、运作经营、宣传推广等不同角度授课,并且分享了经典案例,课后的问答环节增进了交流,为学员的困惑提出了建议,具有针对性。 我接触文创工作不多,这次培训使我从“外行看热闹”到“内行看门道”,对文创行业有了新的认识,了解到新的行业趋势。目前来看,博物馆文创研发越来越注重品牌化、主题化和系列化,“博物馆IP”成为热门词汇,如何打造、推广IP成为许多文创人思考的重点。文创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要立足藏品,体现博物馆特色,推广博物馆文化,因此对藏品进行深入研究才能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和价值。另外,由于文创设计需要大量文物资料,进行数据提取、图片筛选等,博物馆应加快藏品数字化工作以适应新的需要。同时,“博物馆IP授权”讨论也非常多,这是一种博物馆与企业合作的方式,有利于资源整合、优势互补,但不宜贪快、贪多。博物馆应先梳理馆藏和研究,进行政策和法律咨询等,避免出现合作纠纷或造成不良社会影响。 随着博物馆社会参与度的提高,公众和博物馆界对展览的需求逐渐增加,临时展览、特别展览数量增多、质量提高,相关文创的关注度也在增加,许多博物馆越来越重视临展、特展衍生文创的开发。这是我之前忽略的现象,认为临展特展筹备紧张,来不及研发文创,听了专家讲课后,才知道这类文创不仅做得出来,还可以做得出彩,展览也日益成为文创衍生的灵感来源和市场需求。 通过参观和研讨,开阔了眼界,拓展了思路,加深了对行业现状的认识。以前对文创工作毫无头绪,只想着从“文创”入手,颇有些本末倒置——好文创的前提是丰富的藏品研究和优秀的展览,这样才能讲好故事、做好产品。我来自考古单位。考古单位与公众的接触较少,做文创是比较难的,可以参考“大文创”概念,文创不局限于销售的产品,展览、社教活动也是文创的一部分,而且是与观众接触最多的部分。 相比博物馆,考古院所应更注重藏品的梳理研究、高质量的展览和多样的公众考古活动。考古院所的藏品基本是发掘出土,年代序列完整,尤其是史前时代、历史时期前段的藏品丰富。此外,考古院所学术科研的长处是对各遗址、各考古学文化的研究,这类藏品和研究内涵深厚,易于提炼素材。有了藏品还要有展览。展览是一种表达,一种传输,将晦涩难懂的考古学知识、多层次的文物价值呈现给观众。考古院所依托自身发掘、整理优势,举办的展览一般是考古成果展或者考古新发现展,如江西海昏侯考古新发现展、山东焦家遗址考古发现展。通过这种方式,考古院所将工作成果及时反馈给社会,既满足了公众的文化需求,拉近了考古与人们的距离,又激励自身深入研究、不断进步。 公众考古是近些年兴起的概念,基本为学界接受,考古院所和高校也在积极实践,目前常见的形式是组织学生、村民等到考古工地参观,或者是考古人员到学校讲解考古知识,还有是面向社会举办考古讲座,这些做法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反响。如果有固定场地,考古院所可以尝试开设社教课程,如模拟考古、陶器拼对、器物分类以及参观文物修复实验室等,多角度进行考古科普、多方面展示考古工作。 考古文创产品较少,一是不好做,二是很难出彩,不过前段时期考古盲盒大获成功,让人眼前一亮。不同于传统上将文物按比例复制后售卖,考古盲盒将文物埋在“土”里,购买者再将其挖出、清理,进而模拟考古发掘过程。考古盲盒借鉴了“盲盒”这一在年轻人中流行的事物,购买者不知晓埋藏的“文物”是什么,大大增加了他们的关注度和吸引力。研发独特的文创产品,让公众了解考古知识、获得考古体验,是考古类文创应努力的方向。 社会流行“考古热”,公众对考古的关注度很高,现在正是发展公众考古的好时机。做好藏品研究,策划高质量展览,开展多样社教活动,研发特色文创产品,打造知名考古IP,主动向公众科普考古工作和文物知识,传递文化遗产保护理念,是每一位考古文博工作者应尽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