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评出中国十大创新锐度博物馆

发布时间:2021 年 11 月 01 日 | 文章作者: 文博圈微信公众号2019年6月5日 | 浏览次数:815

这是博物馆的黄金时代,也是互联共享的时代。在当前博物馆发展成为国家战略的新背景下,博物馆事业发展的拥有了全新的方向,博物馆的价值不断被发掘拓展。我国目前已有近5000所不同类型的博物馆,每年吸引着9亿多观众,博物馆的发展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创新,是博物馆发展的最强动力。今年4月人民日报客户端和人民文旅研究院发起了“2019人民之选——中国博物馆创新锐度Top10”评选,在历时一个多月的选评中,得到了广大读者、博物馆领域专家学者、国内、外博物馆从业者及行业媒体等大力推荐。第一阶段通过对案例筛评、数据收集、记者一线走访等方式,推出中国博物馆创新锐度Top 30入围名单。评选小组组织专家进一步推选、讨论,最终确定中国博物馆创新锐度Top10名单。



从公立博物馆到民营博物馆,从专题博物馆到综合博物馆,从文物到生活,从科技到生态,从封闭到开放,这些博物馆,无论是在品质展览、特色文创、品牌传播、数字化建设、智慧博物馆打造、互动体验及博物馆社区化建设层面,都在锐意创新中点亮着我们的生活,提升着我们的认知,拓展着我们的视野,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


在评选过程中,我们连续在新浪微博上发出征集、推荐及互动活动,得到了众多网友的回应,各地众多优秀的博物馆得到了读者的热情推荐与好评,但由于名额有限以及评选维度所限,难免挂一漏万。


很多享有盛誉、实力雄厚的博物馆虽未入选榜单,但它们在博物馆发展道路上不断探索的魄力与创新精神依然让我们钦佩,而读者们力推的众多特色独具的小城博物馆也让人眼前一亮。


正是这些默默奉献的中国千百家优秀博物馆,记录历史成就与荣光,彰显独特文化价值,增强民族自尊与自信,为我们创造着鲜活的时代生命力。在此,也一并送上我们深深的敬意。


“在博物馆标准化建设方面,北京汽车博物馆融合企业管理理念,值得文博界参考和借鉴。”

——郑奕,复旦大学博物馆馆长


汽车,是工业时代最具代表性的产品,北京汽车博物馆的应运而生也成为一个与时代呼应的产品,记录时代,表达生活。汽博馆于2011年建成开放,是国家公益性汽车主题博物馆,从理念、制度、实践和文化等方面不断践行着创新。

汽博馆集博物馆、科技馆、展览馆三位一体,展览展示打破传统陈列方式,面向全年龄段受众推出分众化、精细化教育文化服务,以故事导入等形式,多维时空中的“沉浸式”体验让人印象深刻。

跨界创新融合,让观众感受科技与文化、科技与艺术、科技与生活的无穷魅力。汽博馆在行业内倡议“依标准治馆”理念,发布了《博物馆服务标准化实践指南》,牵头制定的《博物馆服务规范》成为北京文博领域首部地方服务标准,汽博馆也成为行业标准化治馆的一面旗帜。



“成都武侯祠博物馆是一座文化主题鲜明、地域特色十分突出的博物馆。作为重要的三国文化历史遗存和全国三国文化的研究中心,打造了展览及系列活动,具有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

——项瑾斐,北京国文琰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国家文物局专家库专家


成都武侯祠是全国影响最大的三国遗迹博物馆,积极开展三国文化研究交流、宣传推广,对全国三国文化遗存首次开展学术调查。推出了一系列三国文化主题展览,如《蜀汉揽胜—三国文化遗存调查精品展》《咫尺之境—成都武侯祠馆藏扇面精品展》等40余场特色展。

从2006年夏季开始,成都武侯祠博物馆开启了全国首个博物馆晚间开放活动——夜游武侯祠,2016年起,夜游活动升级为“三国季”活动,举办“武侯夜话”近百次讲座,推出“三国小学堂”、“皮影亲子小剧场”系列公益社教课堂,“武侯夜赏”项目带来百戏表演、水墨三国等表演和游戏互动活动。三国季积极尝试打造文创孵化新平台方面,开展文创大赛,青年创意集市,现已开发文创产品近千种。

成都武侯祠博物馆在顺应文旅融合方面积极探索,深耕“三国文化”。已经形成了具有国际知名度的三国文化旅游的品牌IP。武侯祠打造的成都大庙会,在传承和彰显浓郁地方文化特色的同时,鲜明地打出了“三国牌”,并探索实现“文创产业化、产业文创化”。在日本、摩洛哥也通过系列项目合作推广传播三国文化。博物馆在立足对历史和文物的保护、研究和传承的基础上,不断通过丰富的活动与社会和公众产生”链接“,成为公众了解中华优秀历史文化的典型窗口。



“地扪侗族人文生态博物馆是国际“生态博物馆理念”的中国本土化实践,不仅保存和记录,生态博物馆更重要的特色是致力于解决当地社区‘过去100年不知道怎么过来,未来100年知道怎么过去’的问题,陪伴村寨社区走向未来。‘谁是文化的主人’这个命题是很多乡村、民族遗产面对的问题,地扪生态博物馆进行了很好的探索和解答。”

——李建芸,清源视野(北京)文化,咨询有限公司董事,“清源文化遗产”媒体平台负责人


地扪侗族人文生态博物馆是中国第一座民办生态博物馆,由民间非营利机构与当地村寨社区共同创建,属于村寨社区共同拥有。

开馆14年来,地扪侗族文化社区内,保存着完好的乡村遗产和侗族特色文化,物质文化遗产有鼓楼群、花桥群、古民居建筑以及珍稀植物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留有侗语、侗歌、纺纱织布靛染技艺和传统节庆活动等。与局限于建筑空间里的传统博物馆不同,这是一个没有围墙的活态村寨文化社区,以地扪、登岑侗寨为核心区,辐射15个村寨46个自然村落。

地扪生态博物馆创新性地建立了民办、可持续生态、社区共有的治理机制。突破传统博物馆藏品和建筑的局限,将保护对象扩大至文化遗产。地扪生态博物馆强调“当地村民是文化的主人”,鼓励他们以民主的方式管理自己的文化。生态博物馆顺应生态保护的概念,在保护内涵、时空范围和大众参与等方面,开创了博物馆新的发展方向,并正在成为保护活态文化的新型博物馆形式。



“推荐敦煌研究院,不仅仅是因为敦煌研究院有着悠久的敦煌学研究的专业基础,更在于敦煌研究院以新的科技手段与文物保护和文物展示相结合,通过数字技术对莫高窟进行‘复原’和数字化展示,为遗产的保护利用开辟了一个新的途径,也另辟蹊径的丰富了受众观看洞窟的方式,更通过敦煌数字艺术展览的巡展方式,让敦煌艺术传播到敦煌之外的地方,扩大了敦煌遗产的公众价值。”

——任珏,华侨城创新研究院资深研究员


敦煌研究院是中国管理世界文化遗产(点)最多的文博单位,管理着莫高窟、麦积山石窟和炳灵寺石窟3处世界文化遗产(点)。

数字敦煌的项目已经完成了两百多个洞窟,成为最能够让敦煌文化走出去的一个资源,人们可以观看艺术展览、参加文创工坊等方式了解敦煌,现在洞窟的高清头像实现了全球免费共享。

在AR/VR、云计算、智慧旅游、游戏、动漫、音乐六大模块,推动数字丝路上的文化保护与交流,英文版“数字敦煌”打通了国际化发展的“新丝路”,为学术研究和多元利用提供无限可能,敦煌研究院成为全球最大的敦煌学研究实体。

数字博物馆为传统实体博物馆带来了革命,这座沙漠中的美术馆,依托“互联网+”和“数字化”工具,将敦煌文化带入新时代的发展轨道,敦煌研究院开放共享的胸怀和姿态也积极拓展了文化传播的范围,通过跨界共融成果让敦煌文化在世界范围“活跃起来”,全球观众通过互联网感受敦煌文化、体悟传统,为受众带来美育和文化自信的熏陶与启迪。



“故宫博物馆,是明清宫廷生活场景的生态式呈现和皇家建筑的完整典范。近些年来,在新的文化理念的支配下,故宫成为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现代文化空间治理运营的杰出典范。故宫正在时代精神的感召下重构为民族精神养成的国家级殿堂。前一段,故宫不断通过网红产品带动和事件营销,引发全民关注,成为最具号召力的打卡圣地,续写了民族文化复兴的当代传奇。”

——杨晓华,中国文化报周刊中心主任


每年到访故宫的人数高达1500万人次,1万余种文创产品,让故宫文物走进了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当中,风格多样的文化产品受到各个年龄段人群的欢迎,2018年销售达到15个亿。开创《我在故宫修文物》、《上新了故宫》等大火的爆款纪录片,带领大家探寻,故宫珍宝身后的秘密;“文物修复医院”对全世界开放的,普通民众可以预约参观,更不断通过合作推出系列故宫动漫,大受好评。

故宫博物院践行了让“文物活起来”的理念,立足丰富藏品,深挖文物背后的故事,让人们印象中的故宫从“正襟危坐”变得越来越亲民,从特展到文创、从游戏到动漫,我们认识了故宫,也认识了故宫人,认识了故宫猫。故宫的超级IP之旅展示了故宫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能力,称得上多元创新融合发展的典范。



“金沙遗址博物馆的社区化做的不错,每年把远古祭祀的考古遗址转变成一个活生生的文化会场,与当下民众的文化需求比较好地融合起来,拉近了与受众的距离,观者也可在体验中获得考古知识。”

——许杰,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馆长


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以观众为核心建立了综合信息管理与服务平台,利用虚拟现实、3D等相关技术,实现公众与文物的高度融合,或在网络上进行博物馆虚拟游览,让参观者在“沉浸式”的体验中真正“参与”历史。

“金沙智慧导览”APP为观众提供全馆的文物信息导览,综合运用多种技术为观众提供全方位、立体式、多样化的参观体验。APP内设置了“互动空间”,通过留言墙、问卷调查等,增强与观众的互动,及时了解参观者的需求,为受众提供更便捷的自我学习成长。

技术和数字化应用将会是未来博物馆的一个重要增长点,移动体验朝着更具交互性的方向发展。

每一种技术的运用都是一种与观者的沟通方式,在从数字化向智慧化博物馆升级进程中,博物馆的战略规划也需要和观众的需求联系在一起,博物馆通过对虚拟现实等现代科技要素的利用,为参观者提供始终如一的使用体验,丰富现场及线上的参观体验。

技术的革新最终依然是服务于藏品,金沙围绕藏品做文章,打破时空束缚,做到“让更多人走进金沙,让金沙走向世界”,在智慧博物馆的打造方面,依然是国内博物馆行业的佼佼者。



“南京博物院改扩建重新开放以来,持续全面发力,业绩突出。原创展览主题新,方式新,如《和合》、《南腔北调》、《温婉》、《法老·王》。小剧场演出多,种类丰富,运营良好。”

——杨玲,独立策展人、博物馆学者


2019年国际博物馆日当天,有超过5200名观众参加“夜游南博”活动。在南博小剧场举行的博物馆奇妙夜,精彩纷呈,可以欣赏到古琴大师王鹏和北京现代舞团的精彩演出,聆听百名小学生用吟唱的方式诵读千古名篇,民族乐器与西洋乐器的火花碰撞,复原山西永乐宫壁画的汉服走秀《穿 悦》等多项活动,用现代人的方式演绎传统艺术。

南博与交广网携手在微信端推出了“我为国宝点赞”小程序,提高观众参与度,在广播电台推出童声文物报,用童真的情怀解读厚重的文物内涵,弘扬传统文化,彰显创新“新中式”生活,让观众从中感受到埋藏在我们血脉里的文化传承。

夜游是一种全新的体验,对于国内博物馆来说,夜间开放还是一种尝试。今年是南京博物院举办“博物馆奇妙夜”的第四年,每一年都在创新中不断演绎着博物馆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与使命。

南博的夜游并没有停留在形式上的炫目与热闹,将传统文化与当代生活巧妙融入结合,也让人们以轻松愉悦的方式接触和欣赏艺术。国内也有不少博物馆在打夜游牌,南博的夜间全方位的沉浸式文化体验感目前让很多人印象深刻。

除夜游活动,南京博物院对中国当代艺术的持续关注与精品展览也让博物馆在连接传统与当下,传统与未来的进程中发挥着文化中枢的角色。依托南博丰富的藏品,通过一系列精细策划,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把文物与人、与地域的关系也淋漓尽致体现出来。

在南京博物院扩建后,于全国博物馆界乃至世界博物馆界,都影响力渐长,谱写了南京故事、江苏故事,乃至中国故事。也期待未来有更多的博物馆开启日常奇妙夜,通过精心策划,让平日繁忙的上班族享受一场夜间艺术旅行。



“上海自然博物馆是国内非常好的自然博物馆之一,也是最适合亲子游览的博物馆。自然是人类从小就需要了解的对象,博物馆内不但标本极多,而且还尽可能还原了原本的生存环境,还有动态仿真恐龙效果,带孩子游览,简直像进了奇妙动物世界一样,一天逛下来像学习了一本厚书。”

——周斌,《国家人文历史》新媒体中心主任


在上海市教委项目支持下,上海科技馆及其分馆自然博物馆启动了 “利用场馆资源提升科技教师和学生能力的 ‘馆校合作’ 项目”,设计规划了 “馆本课程”、“博老师研习会”、“青少年科学诠释者”、“实习研究员” 等六个子项目。

自然博物馆与全市百余所中小学签订馆校合作共建协议,共同 “开发一批博物馆课程、培训一批科技创新教师、培养一群创新型学生”,积极探索出一条博物馆教育的新路。体验自然主题区是上海自然博物馆的一大亮点,将体验、教育、现场三者相结合。

教育也成为当今博物馆的核心要素之一,与学校教育不同,博物馆教育不仅是传播科学知识,同时也是激发参观者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的热情,并且帮助参观者了解知识发生的过程。

上海自然博物馆的馆校合作项目,课程的精心设计,将博物馆学习表现为体验性、沉浸式、个人化和成效性,激发了青少年求知的欲望,通过”认真的有趣“和”认真玩耍“获得的学习成功将会给孩子们带来更多的自信。这里也绝对是适合亲子游的最佳博物馆。



“最清新可人的博物館,发掘江南文化,陈列设计可圈可点,城市博物馆办出一线博物馆的知名度和活力。”

——许晓东,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副馆长


苏州博物馆由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而片石假山山水园也成了博物馆代表性地标之一。苏州博物馆用近年来创造了一系列优质的文创产品,巧妙地实现了文旅融合。

文创产品分为梅影书屋、吴门四家、烟云四合、镇馆之宝四大类,从“最具生命力的文创产品”——文衡山先生手植藤种子,到开启“舌尖上的国宝”大门的镇馆之宝秘色瓷莲花碗曲奇饼干。

苏州博物馆的文创产品有着典型的江南风味,刺绣、书法,每一件文创都极具特色,如将吴文化里的唐伯虎字帖、吴王夫差的青铜剑等元素运用到时尚服饰当中,缂丝三折钱包、衡山杯、吴钩重辉“惊鸿”吊坠等藏品都具有很高的人气。

“苏博的文创有一种直击人心的温柔力量”,这是一位网友@可乐妹儿的留言。苏州博物馆以特色鲜明的建筑与艺术气质演绎了博物馆的精致典雅风范。作为城市博物馆,苏博充分发挥了“船小好掉头”的优势,创造轻松设计氛围,鼓励多元创新,探索出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除了自主研发文创衍生品,还和社会及企业有深入的合作,也极大丰富了文创产品的种类。

当很多博物馆文创产品备受同质化严重、缺乏特色、好看不实用等诟病时,苏博的文创产品却紧贴馆藏与地方文化特色,在设计包装上体现吴文化的内涵和气质,精细雅致。

除了体现产品的文化属性,年轻化、时尚化也让文物走进生活,让更多的年轻人喜欢上博物馆的文化。消费者愿意买单,实用,这就是最好的博物馆衍生产品,苏博文创产品的打造也为国内博物馆衍生产品开发提供了许多借鉴。



“中国国家博物馆作为国家文化会客厅,策划的一系列优质文物特展架起了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为国内、外受众带来精彩文化盛宴,也充分发挥了窗口和引领作用。网红讲解员也让国博形象更亲民了。人民日报新媒体中心的‘时光博物馆’也曾在国博展出,勾起人们的时代记忆。”

—— 余快,人民日报客户端旅游频道首席内容官


中国国家博物馆发挥国家文化客厅作用,把“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与世界各国博物馆及重要文博机构之间开展交流与合作。

本着“不求所藏,但求所展”的策展理念,2018年,国家博物馆展出展览共计66个,其中新办展览40个,观众总数861万人次,位居全球最受欢迎博物馆榜单第二名。所打造的“无问西东——从丝绸之路到文艺复兴”、“殊方共享——丝绸之路国家博物馆文物精品展”等国际交流系列览也备受国内外的观众的喜爱。

展览作为博物馆的核心业务之一,博物馆在结合馆内实际以及社会公众需求基础上,发挥自身优势,为社会公众提供丰盛的文化盛宴。

在创新方面,国博发挥行业“头雁”作用,强调展览是国博最重要的服务产品,实施了策展人制度,打造了大型主题展览、基本陈列、专题展览、国际交流展览和临时展览为主体的新展览体系,在实践上可谓特色突出,独树一帜,通过深度挖掘展览资源,践行了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使命,也正如“殊方共享” 所倡导理念,让世界人民共享人类文明之光,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国博目前正在进行的智慧博物馆建设也非常值得关注。

榜单的诞生,不是结束,而是开始,我们希望借助媒体的传播力量,为更多博物馆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分享它们的创新实践与经验,为更多受众推荐形态多样的优质博物馆,而博物馆未来的发展与创新趋势,也值得我们去关注,去探索。

未来,博物馆创新的必将步履不停。无论是“立于市还是隐于野”,这些珍贵的艺术宝库,都值得我们去体验和感知。通过此次活动,也希望更多受众对博物馆多一份了解,让更多新锐博物馆走进公众视野,让大家爱上博物馆,走进博物馆,拥抱博物馆。我们期待在博物馆这所大学校更真切聆听历史的声音,和文物对话,感知博物馆与时代脉搏的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