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跃在京都大会上的中国博物馆年轻人

发布时间:2021 年 11 月 01 日 | 文章作者: 中国博物馆协会官网2019年9月9日 | 浏览次数:783

 

9月2日至5日,以“博物馆作为文化中心——传统的未来”为主题的国际博物馆协会京都大会上,各国际委员会分别举办了各自的专业会议。受到中国博协开展的国际博协京都大会青年学术资助计划支持的博物馆代表在国际博协各委员会上进行了异彩纷呈的发言。

代表们的发言主题涵盖了博物馆对文物和文化遗产的保藏、宣教、科研职能作用、博物馆与考古的关系、博物馆作为文化承载和文化中心与社区的关系、博物馆作为文化枢纽在区域中与人的关系、新技术在博物馆的建筑设计和展陈策划中的应用、博物馆学中对于博物馆本身的定义探讨、博物馆学中的理念对现实实践的影响等博物馆领域的各个方面。通过提出问题、阐述思考、分享经验、展现成果的方式,中国博物馆代表与国际代表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和交流。

这样的发言与讨论,不仅向国际代表们展现了中国博物馆人的风采与中国博物馆界的风貌,更展示了中国博物馆在学术领域的研究水平和在实践上的经验成果,加深了国际代表对中国博物馆及其汇聚与承载的文化的深入了解,促进了文化间的理解和交流。

以下是中国博物馆协会各参会代表们的精彩发言摘选:

博物馆定义、展望与前景委员会会议



重庆师范大学吴辉在会上发表《对ICOM“博物馆”新定义草案的商榷与建议》主题演讲。发言提出了对“博物馆”新定义草案的一些疑问,阐述了由于这一定义过于宽泛,且未述及博物馆的基本专业标准,因此一些国家不得不将面对“博物馆”立法和管理实践的严峻挑战。并提出若ICOM“博物馆”新定义导致博物馆基本专业水准被轻视,“博物馆”名不符实的现象增加,那么近二十年来积极推进博物馆的立法与管理与国际接轨的中国政府将面临两难的选择:要么“类博物馆”或“假博物馆”大量出现,国有资产的流失将难以控制,最后导致政府不得不放弃对整个非国有博物馆群体的支持;要么放弃与国际接轨,坚守本国立法和管理。


视听、新技术与社交媒体委员会会议



首都博物馆赵婧在会上发表《以行为逻辑为基础的博物馆网站信息组织和交互设计——以首都博物馆全新英文官网为例》主题演讲。她以首都博物馆英文官网的筹备过程为例,阐述了在博物馆从“守物者”转为“公共服务者”的角色转变的大背景下,博物馆网站建设也需要将用户行为作为交互设计的主要对象的理念。在该网站规划网站内容框架,设计界面样式以及修改表述方式过程中,重点关注对物(虚拟信息)的分类、结构和呈现模式,成功减少用户的信息焦虑,降低用户的学习成本,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使网站为更多元的用户所接受,进而缩短人与物之间的距离,减少公众与博物馆机构之间的障碍。

自贡恐龙博物馆李毅在会上发表《以多媒体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技与自然博物馆公共服务职能的发挥》主题演讲,通过分析多媒体技术在博物馆中的应用,对其发展梳理出三种阶段和模式。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多媒体技术在博物馆应用中应遵循的三个原则,与自贡恐龙博物馆多媒体技术实际运用相结合,举例进行深入阐述。最后,提出了新技术在自然类博物馆内应用的两大趋势。

科技博物馆委员会会议


 

上海科技馆季民卿在会上发表《连接人类和宇宙:上海天文馆》主题演讲。联合两位设计师,他介绍了上海天文馆建筑设计的“天体”及“轨道运动”主体概念。上海天文馆以“塑造全面的宇宙观”为愿景,以“激发人们的好奇心”为使命,充分应用各种最先进的展示技术,结合丰富的陨石、文物、航天实物等,帮助观众建立完整的宇宙观,鼓励人们感受星空、分享发现、理解宇宙、思索未来。

博物馆安全委员会会议



安徽博物院赵甜甜在会上发表《“大安全”语境下的博物馆工作实践:论博物馆安全工作人员如何成为积极的社区教育者》主题演讲。发言说明了在“大安全”视域下,博物馆应以风险社会和弹性社区建设为理论指导与实践方向,以“风险应对”为切入点,与大众媒体信息传播相结合,积极发挥“文化中枢”作用并以“社区积极行动者”身份密集开展社区教育,将当地社区群体与普遍关注的社会变革事件相联系,推动全球意义上的“风险共同体”意识与公民责任文化的培育与形成。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刘焱鸿发表《物质的边界:社区传统历史中所见的人与民》主题演讲。介绍了植基于南中国的区域博物馆与文化遗产经营的田野调查个案,尝试讨论并定义东方文化视阙下的社区传统是独特的政治边界、文化边界和物质边界的结合体。提出情境主义的研究路径是民系博物馆中所见人和民的最佳注脚,更是社区与博物馆边界厘定的文化主体识别。

考古与历史博物馆委员会会议


云南省博物馆沈宁在会上发表《云南石寨山M6:13和亲问题研究》主题演讲。石寨山古墓葬青铜器自1955年发掘以来就引起世界青铜文化研究学者的瞩目,并成为当年最重要的考古发掘之一。石寨山的青铜器也以自身雕塑立像式的风格而独树于世界青铜文化之林,并以此发掘地而命名了该风格的青铜文明。自发掘至今,相关的著书立文颇丰,近年来,由于跨学科发展研究的趋势,为传统考古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野。文化遗产研究的视角为考古学历史研究方法提供了新的并行之路,从而从多角度揭示了出土"滇王之印"的石寨山古往曾经是多元文化交流之所,并从祖国西南之地证明了中华文明的多样性和包容性。而该枚扣饰所呈现出的和亲问题以及蕴含的相关女性问题,或成为未来考古研究的新思考对象。



故宫博物院翟毅在会上发表《保护与发掘:故宫博物院考古研究所个案讨论》主题演讲。主要介绍了故宫博物院考古研究所的建立过程,该所的建立与发展与故宫博物院作为世界最大木结构宫殿群同时是综合性艺术、历史博物馆的立院之本是密不可分的。以故宫博物院考古研究所的建立和发展作为个案研究,讨论考古与博物馆的互利关系,说明在中国考古学与历史性博物馆在重现人类文明历史这一职责中,存在一致的使命和终极目标。这种一致性也应是平衡考古工作与博物馆保护、研究、展示工作的重要标准。



 南京博物院卢小慧在会上发表《新时代城市化进程中的中国遗址博物馆》主题演讲,中国许多城市属于叠压型城市,拥有丰富的地下文化遗存区,在世界文化遗产中具有特殊的地位。但今天,随着高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城市建设和大型基础设施的建设使大量考古遗址受到越来越多的蚕食与破坏。如何在科学保护文化遗址的前提下,更好地协调考古科研、遗址保护、社会展示以及周边社区居民生活条件改善等方面的关系,成为中国遗址博物馆面临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发言通过对相关法规、文件及事件的解读,对当前城市化进程中,中国遗址博物馆遇到的一些问题进行重新认识与考量。

 

山东博物馆代雪晶在会上发表《商谈伦理视域下的考古遗产归还问题——以山东菩萨像的商谈归还为例》主题演讲。探讨了当前多元社会面对的社会伦理问题成为了考古遗产归还无法规避的问题。为达成多元统一,哈贝马斯的商谈伦理通过倡导开展公开、诚信、利他的建设性合作模式,为考古遗产返还可行性争议解决机制的建立提供了一种路径。山东博物馆馆藏北朝蝉冠菩萨像的归还过程体现了博物馆与考古遗产来源国通过协商、合作实现了双方共赢,完善了考古遗产返还机制,从而使博物馆在沟通中成为文化理解的中心,实现了博物馆的内在价值。



安徽博物院孟倩在会上发表《公众考古与展览的连接——“李三孤堆楚王墓展”的构想》主题演讲。以“李三孤堆楚王墓展”为例,阐述了安徽博物院拟在考古学文化研究、科技考古研究以及观众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策划展览的思路,将展览作为公众考古的传播途径之一,以生动、直观的展示形式向公众揭秘繁杂的考古过程、难以辨认的考古遗存、墓葬背后的历史故事,实现考古—展览—公众之间的有效沟。安徽博物院希望通过此次展览进一步探索博物馆作为文化中枢的实现路径,使观众在此公共文化空间中追溯、探讨民族文化的起源,找寻归属感,实现精神的慰藉与满足。

中央民族大学蓝蔚在会上发表《本地历史何以对社区发展重要:一项关于史密森安那考斯迪亚社区博物馆的研究》主题演讲。自民权运动以降,社区博物馆逐渐大量成为博物馆的一种重要类型,同时引入包括公共史学、历史考古学等的跨学科研究方法。作为蓬勃生长的社区博物馆中的一座,史密森安那考斯迪亚社区博物馆一直以来致力于探索解决发展问题的方式,通过举办展览及相关教育活动及其他公益活动。发言选取该馆从1967年建馆至今的三个展览进行分析,探讨该馆是如何逐渐通过博物馆业务活动介入参与公共事务并推动解决城市发展问题、提升居民福祉,由此,该博物馆成为了在地社区的文化枢纽,并赋权社区成员以参与式的方法致力于遗产保护与社区发展。

大学博物馆委员会会议



华东师范大学博物馆胡盈发表《大学博物馆通过校园内外促进文化理解》主题演讲,分享了华东师大博物馆的三个案例,在意大利都灵东方艺术博物馆的“中国传统非遗新春展”、与瑞士巴塞尔大学合办的“废墟上的乌萨克斯”展,以及与越南文化大学合作的中越年画交流展三个案例,阐述了大学博物馆是如何通过国际合作展览推广文化传播,促进学术交流,加强文化对话,用展览搭建桥梁,作为学术合作的起点和文化理解的平台。

民族博物馆委员会会议

 

广西民族博物馆褚楚发表《博物馆的“民族嘉年华”——一个由官方塑造的当代节日》主题演讲。介绍了广西自治区政府通过每年在广西民族博物馆举办官方最大的民族节日"三月三系列活动"的案例。随着"壮族三月三"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不断加强了对于壮族三月三的保护与宣传力度。这个节日更从2017年被自治区政府以“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的品牌加以改造提升。在这样的背景下,民众在博物馆场域内共享"狂欢节广场"式的平等交流,博物馆从某种意义上成为了官方宣传窗口与民间节日之间、传统与当下文化之间的枢纽。

博物馆乐器与音乐委员会会议


 

湖北省博物馆张翔发表《由内向外:从音乐出发创建博物馆的教育品牌》主题演讲。详细阐述了湖北省博物馆开始打造“礼乐学堂”教育品牌的背景与过程。以学校、社区和特殊人群为主要对象,通过在馆内外举办讲座、游戏、工作坊,以及其它形式的活动,激发人们的好奇心和学习动力,来达到博物馆作为社会文化枢纽所发挥的作用。这个项目的实施,不仅增加了博物馆在本地人群中的关注度、美誉度,更以丰厚的社会效益,证明了中国大、小传统文化背景的底色和现代博物馆的主流价值能很好融合。“礼乐学堂”从博物馆内到社会的链接,在由内向外的各个层面都作了可贵的探索。这一成功经验,后来迁延到其他目的的社教活动中,客观上丰富了博物馆的运营形式、优化了对文物诠释的方式、提升了博物馆与社会的融合度。

武汉音乐学院孙晓辉和乔晴发表《宋代怀古音乐实践纪实及其相关思考》主题演讲。主要讲述了音乐博物馆不仅是音乐教育的场所,也是探索古代音乐的声音场景的核心理念。怀古音乐(music of reminiscence)是美国当代音乐史学家林萃青教授(Joseph S.C.Lam)提出的古乐今演的学术概念,并由武汉音乐学院与美国密歇根大学联合探索的音乐学学术研究理论及其音乐表演的实践项目,由武汉音乐学院湖北音乐博物馆具体实施。该项目通过对宋代存谱改(创)编以及依考古成果仿制的“大晟新钟”进行“历史怀古和音乐回声:中国宋代音乐会”的今演实践。这是一项建立在学术研究和艺术创意基础上融合实证主义的和人文精神的学术研究,并通过音乐艺术表演实践的中国古代音乐的重构项目。演讲者借此呼吁有志者为古乐重估与重建探索呈现更多具有“历史意识”的版本。

区域博物馆委员会会议



湖南省博物馆黄磊发表《生态博物馆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与反思》主题演讲。介绍了“生态博物馆”作为新博物馆学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念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被翻译介绍到中国之后在中国共经历的三个发展阶段,以及数十座生态博物馆先后在中国西部和北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以及东部发达地区建成。期间经历了从“引进移植”,到“消化吸收”,再到“创新发展”的发展进程,中国的生态博物馆也逐渐在探索中寻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之路,并在当下呈现出方兴未艾之势。

南京博物院张乐发表《中式展览策划与设计——解读南京博物院展览的传统与创新》主题演讲。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向大家介绍了南京博物院策展人制度,和近几年举办的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系列特别展览。这些展览突破了以往单纯讲述文物的展览形式,用人们日常生活中熟悉的文物、展品、语言和场景,传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安徽博物院赵甜甜发表《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论文化带建设语境下区域博物馆如何促进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可持续利用》主题演讲。介绍了区域博物馆积极发挥“文化中枢”作用,以“社区积极行动者”身份探索促进文化和自然遗产可持续利用新路径:推动区域博物馆之间就文化共建开展广泛交流合作;携手线上旅游平台开展对区域文化和自然遗产的文化测绘与点亮计划;以社教宣传提升公众主动参与保护利用文化和自然遗产的意识;团结第三部门广泛发动社会各方力量参与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山东淄博淄川博物馆石峰发表《工业遗产再利用:从工厂变为博物馆》主题演讲。介绍了淄博昆仑陶瓷博物馆在原淄博瓷厂旧址建成的背景和案例。该馆建筑为原工厂原料和成型车间,在保留原有生产设备的同时运用新时代材料与展示形式,以富有时间质感的历史遗迹为背景,形成不同时空的新旧对比。陈列不同历史时期的陶瓷精品,在唤醒我们记忆的同时,陶瓷文化精神得以传承延续。石峰也希望以此个案激发大家深入研究历史建筑再利用的相关课题。

博物馆教育委员会会议


  

四川博物院钟玲发表《延伸与拓展的博物馆教育项目》主题演讲。发言紧紧围绕四川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等博物馆发展相对滞后的状况,阐述了2010年四川博物院创办中国第一辆“大篷车流动博物馆”,带展览、教育活动、非遗艺术演出和技艺展示到三区两基层,2016年四川博物院与四川省电化教育馆合作建立四川省文博教育平台,整合四川省240多座博物馆的文物和课程资源,建设文博试点学校,开展文博课程赛的教育项目实践情况,扎实推动文博远程教育在全省博物馆文化欠发达地区的均衡性、平等性发展。

 

西南民族大学博物馆陈蜀西发表《博物馆教育阐释及其对公众关系之影响—中国与英国博物馆案例分析》主题演讲。他结合在中国及英国博物馆的工作实习经历,对两国在博物馆教育阐释的理念和路径等方面作了基于比较研究的陈述。阐释在教育作为当今博物馆突出职能的语境下,博物馆成为沟通教育资源与博物馆观众的重要桥梁。

人员培训委员会会议

中央民族大学蓝蔚发表《被赋权的社区博物馆“专业人员”:一种中国的参与式保护文化遗产的方法》主题演讲。以广西民族生态博物馆的建立与广西民族博物馆“乡村影响计划”为例,分析了在国家扶贫政策开展、传统村落保护的政策语境下如何鼓励博物馆社区参与。

自然历史博物馆委员会会议



自贡恐龙博物馆李毅发表《自贡恐龙博物馆——人与自然跨越亿万年的文化桥梁》主题演讲。介绍了自贡恐龙博物馆作为文化桥梁,是如何起到连接作用的。她分享了博物馆建馆30余年来利用藏品,致力于服务公众、保护研究,通过举办特色活动、提供主题展览,为公众提供了解亿万年前生灵的场所,还逐步以此为核心,将大自然的馈赠,以不同的方式给人们带来美好生活和文化享受。此外,博物馆的研究成果也造福地方文化经济,全球90%仿真恐龙都是自贡制造;每年春节,自贡都举办“自贡国际恐龙灯会”。而博物馆周边也建立了恐龙村,促进了地质文化建设,同时让老百姓了解自然,将这种文化和自然连接起来,让公众了解过去,领悟现在和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