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文博行业发生了哪些大事?

发布时间:2021 年 11 月 01 日 | 文章作者: 文博圈微信公众号2021年2月1日 | 浏览次数:1338



    2021年2月1日(星期一)  


【综合】

■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人民群众就地过年服务保障工作的通知》

■  国家文物局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 中央网信办联合开展全国革命文物百佳讲述人遴选和展示推介工作

■  国家文物局公示:2020年度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自筹经费科研项目首批拟立项名单

■  人社部:允许高技能人才参加文物博物等领域职称评选

■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工作的通知

■  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司(世界文化遗产司)荣获“中央和国家机关创建模范机关先进单位”称号

■  恭王府公布2021-2022年度课题指南

■  河南省公布首批革命文物名录 共115处

■  《陕西省石窟寺专项调查工作实施方案》印发

■  浙江省公布第一批革命文物名录


【博物馆】

■  中国博协发布《中国博物馆》编委会及编辑部成员名单

■  北京拟鼓励历史建筑有序开放 引入图书馆、博物馆等功能

■  北京47家博物馆推出182项春节展览活动

■  北京这座新建特大型博物馆,封顶!

■  苏州成为“百馆之城” 每10万人拥有博物馆1.2家

■  黑龙江博物馆新馆,预计2023年建成

■  中共一大纪念馆馆长人选公布


【考古】

■  荆门沙洋发现一处楚国贵族家族墓地 出土虎座鸟架鼓等器物
■  贵州首次发现祭祀礼器牙璋
■  秦皇岛北戴河区发现石器文物

■  1.6亿年前化石揭开哺乳动物中耳演化秘密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人民群众就地过年服务保障工作的通知》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做好人民群众就地过年服务保障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2021年元旦春节期间有关工作的通知》和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当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精神,针对因疫情防控需要就地过年群众增加的新情况,抓紧做好各项服务保障工作,让人民群众度过欢乐祥和、健康安全的新春佳节。

点击标题了解

中办国办发文:春节要保障博物馆开放时间!


国家文物局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 中央网信办联合开展全国革命文物百佳讲述人遴选和展示推介工作


近日,国家文物局、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央网信办联合印发文件,共同开展全国革命文物百佳讲述人遴选和展示推介工作。


此项工作旨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的重要论述精神,创新挖掘革命文物蕴含的思想内涵和时代价值,遴选100名全国革命文物百佳讲述人,发挥讲述人在保护革命文物、传承红色基因中的独特作用,运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发出红色声音,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讲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故事,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据悉,此项工作面向全国文物工作者、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青少年群体、网络文明志愿者,其他社会人士,采取自愿填写报名形式。申报者结合主题,自选一件馆藏革命文物,或一处革命旧址、遗址、纪念设施,或一场革命类专题展览,作为主要对象予以讲述。


鼓励以“小切口”展现“大主题”,做到政治性、思想性、艺术性相统一,做到见人见事见精神。通过讲述馆藏革命文物、革命旧址、遗址等,串联、辅助讲述与其相关的人物、历史故事,生动展现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光辉历程,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人民群众牢记党的性质宗旨、理想信念和奋斗目标。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将依托百佳讲述人及其作品,制作大型融媒体报道节目《红色印记——百件革命文物的声音档案》。中央网信办将统筹安排百佳讲述人优秀作品的在线推广,协调主要短视频平台进行专题宣传、重点推送。国家文物局将组织百佳讲述人深入企业、农村、学校、社区、军营等开展系列宣讲,进行“四史”教育;通过集中培训、研讨交流、学习观摩等形式,推广百佳讲述人先进经验,提高革命文物讲解员队伍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形成人人传播红色声音的生动局面。(文 宣)


国家文物局公示:2020年度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自筹经费科研项目首批拟立项名单


根据《国家文物局办公室关于开展2020年度重点科研基地自筹经费科研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办博函〔2020〕986号),我局组织开展了2020年度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自筹经费科研项目立项评审工作。现对首批拟立项项目信息进行公示(排名不分先后)。公示时间为2021年1月28日至2月4日。


2020年度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自筹经费科研项目

首批拟立项项目清单




人社部:允许高技能人才参加文物博物等领域职称评选

日前,人社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允许高技能人才参加工程、农业、工艺美术、文物博物、实验技术、艺术、体育、技工院校教师等领域职称评选。

人社部印发《意见》,进一步打通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通道,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

为了让更多高技能人才参评,《意见》扩大了贯通领域。《意见》提出,以支持高技能人才参加工程系列职称评审为工作重点,将贯通领域扩大为工程、农业、艺术、体育、工艺美术、文物博物、实验技术、技工院校教师等职称系列。对于新兴职业、新兴领域,各地区、各部门也可在职业分类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具体贯通办法,明确高技能人才参加职称评审的专业对应关系。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工作的通知

点击图片了解通知全内容


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司(世界文化遗产司)荣获“中央和国家机关创建模范机关先进单位”称号

近日,中央和国家机关工委发布《关于表彰中央和国家机关创建模范机关标兵单位和先进单位的决定》。获表彰的中央和国家机关创建模范机关标兵单位和先进单位名单标兵单位10个,先进单位110个。
其中,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司(世界文化遗产司)荣获“中央和国家机关创建模范机关先进单位”称号

恭王府公布2021-2022年度课题指南

1月28日,恭王府发布《关于公布2021-2022年度课题指的通知》(以下称《通知》)。

《通知》指出,围绕恭王府博物馆科研学术工作核心,全面推进博物馆王府历史文化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与传统技艺研究、文物与博物馆研究三个学科方向建设向纵深发展。

《通知》强调,项目申请人即为项目负责人。馆内申请人须为在岗工作人员;馆外申请人包括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企事业单位相关专业技术人员。项目经费按照恭王府博物馆确立的王府历史文化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与传统技艺研究、文物与博物馆研究三个方向均等划分。馆级科研项目的资助额度:重点项目原则上不超过20万元,一般项目原则上不超过10万元,青年项目原则上不超过5万元。


河南省公布首批革命文物名录 共115处


1月25日,记者从河南省文物局获悉,日前全省第一批革命文物名录公布,包括郑州二七罢工纪念塔和纪念堂、刘青霞故居、八路军洛阳办事处旧址等不可移动革命文物115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8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97处;可移动革命文物4405件(套)。


关于印发《陕西省石窟寺专项调查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设区市文物局,杨凌示范区文物局,韩城市文物局,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陕西省文化遗产研究院:


按照国家文物局《关于开展全国石窟寺专项调查工作的通知》(办保函〔2020〕889号)要求,为切实做好陕西省石窟寺专项调查工作,我局组织编制了《陕西省石窟寺专项调查工作实施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按照《实施方案》要求,组织好本行政区域的石窟寺专项调查工作,局直属有关单位要按照《实施方案》所赋予的职责,保质、保量、按时完成调查任务。


浙江省公布第一批革命文物名录


2021年1月26日,浙江省文物局公布全省第一批革命文物名录,包括554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和9061件/套可移动文物。


根据《国家文物局关于报送革命文物名录的通知》(文物政函〔2018〕1270号),浙江省文物局于2018年10月至11月组织开展了全省革命文物专题调查,完成了革命文物的统计、整理和登录工作。全省共登录不可移动革命文物1385处,可移动革命文物12935件/套,调查登录的革命文物征求了各市、县(市、区)宣传、党史和民政部门的意见。


2020年5月和11月,根据《国家文物局关于开展革命文物名录公布工作的通知》(文物革函〔2020〕395号)和《国家文物局办公室关于核定公布革命文物名录的补充通知》(办革函〔2020〕987号)的规定,要求在2018年登录革命文物基础上完成全省革命文物名录核定公布工作。2020年11月,依据国家文物局明确的革命文物认定基本原则,浙江省文物局从2018年登录革命文物中遴选了符合条件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点,形成了《浙江省第一批革命文物名录(征求意见稿)》,并征求了省委党史和文献研究室、省退役军人事务厅等同级部门的意见,并报省委宣传部审核同意,最终形成了《浙江省第一批革命文物名录》。


《浙江省第一批革命文物名录》包括554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和9061件/套可移动文物。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包括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2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38处和文物保护点122处;可移动革命文物包括一级文物139件/套、二级文物873件/套、三级文物4825件/套、一般文物3224件/套。公布范围涵盖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相关的史迹、实物和纪念设施,与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含抗日战争)相关的史迹、实物和纪念设施,与近代以来著名民主党派和无党派爱国人士相关的史迹、实物和纪念设施等。


这是我省自建国以来首次开展系统调查和核定公布革命文物工作,对于“十四五”期间深入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见〉的通知》和省委办、省府办《关于浙江省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见》的文件精神,实施好我省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浙江文物网)




中国博协发布《中国博物馆》编委会及编辑部成员名单


《中国博物馆》编委会
主任:关 强
副主任:刘曙光
委员(以姓氏笔划为序)
丁鹏勃、马萧林、方 勤、石金鸣、史吉祥、白 杰、吕建中、朱幼文、朱树喜、任万平、关 强、刘曙光、刘超英、安来顺、杜鹏飞、严建强、李耀申、李洪军、杨志刚、宋向光、陆建松、吴为山、张元成、陈浩、陈瑞近、罗 静、罗存康、庞晓东、段晓明、侯宁彬、 黄春雨、龚 良、程武彥、潘守永、傅柒生、魏 峻

《中国博物馆》编辑部
主编:刘曙光
执行主编:安来顺
副主编:李金光、李学良
编辑部主任:李 晨
副主任:艾静芳
(特约编审、特约编辑名单另发)

北京拟鼓励历史建筑有序开放 引入图书馆、博物馆等功能

1月23日,北京市十五届人大四次会议开幕。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清向大会作了关于《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草案)》的说明。


条例草案共七章七十七条,分为总则、保护体系、保护规划、保护措施、保护利用、法律责任、附则。条例草案坚持先保护后利用的原则,鼓励和支持历史建筑等保护对象的合理利用和有序开放。为更好地展示传承传统文化,条例草案还鼓励结合重大历史事件等,依托革命史迹组织开展纪念活动,弘扬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精神。鼓励历史建筑结合自身特点和周边区域的功能定位,引入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和服务功能。


条例草案注重整体保护与重点保护相结合,坚持名城保护的整体性、全覆盖,同时突出对老城、三山五园地区等重点区域的保护。坚持保护与利用相协调,促进保护对象的活化利用,加强传统文化的展示与传承。与此同时,条例草案还以保护促民生,把保护历史遗迹、保存历史文脉与改善人居环境结合起来,实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成果社会共享,惠及更多民众。


北京47家博物馆推出182项春节展览活动

欣赏精品文物、品味传统文化,参观博物馆已经成为市民假期休闲方式之一。记者从北京市文物局了解到,本市将以“福满京城春贺神州”为主题开展2021年春节、元宵节文化活动。截至目前,已经有47家博物馆申报了182项“博物馆里过大年”活动。


北京市举办“博物馆里过大年”活动,今年已经是第12届。本次活动时间以2020年12月31日大钟寺古钟博物馆第39届“辞旧迎新鸣钟祈福”活动为起点,至2020年2月26日(元宵节)结束,共计58天。截至目前,北京地区共有47家博物馆申报了182项活动。其中126项为博物馆展览,56项为春节期间博物馆活动。鉴于目前疫情防控形势,展览和活动多以线上为主。


记者了解到,北京地区多家博物馆在春节期间为市民准备了丰盛的“文化大餐”。春节期间,故宫博物院“数字文物库”栏目将发布1.5万件文物影像,并推出“牛主题文物专题”,从已公布的6万余件院藏文物中甄选出与牛相关的高清影像以供市民欣赏。正月初一(2月12日)至初七(2月18日),故宫博物院官方网站、官方微博和“数字故宫”小程序将同步推出“故宫红”系列文化专题,以故宫建筑、藏品中的红色为切入点,用图文、游戏、线上展览等形式,串联建筑历史、非遗传承、文创产品等文化资源。


随着辛丑牛年脚步的临近,国家博物馆近日也在官方微信微博上推出了“窥斑见豹,国博寻‘牛’”互动活动。通过官方微博发布一系列“牛”文物的局部,请观众线上互动猜出这件文物的全名。此外,国家博物馆还在策划一系列春节期间展览与活动,丰富市民节日文化生活。


首都博物馆配合正在举办的“龙马精神海鹤姿——马连良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展”,将进行马派剧目“最佳票友”招募活动。截至2月28日,热爱京剧的市民可以将自己的剧目唱段以音频的形式向首博投稿。


为提倡市民在京过年,北京相关部门提出了一系列措施,其中包括文化馆、美术馆、博物馆、影剧院等在落实疫情防控要求下,采取预约、限流、错峰等方式有序开放,有条件的场所项目适当延长开放时间。北京市文物局也表示,鉴于目前疫情防控形势,博物馆展览和活动多以线上为主,并根据各博物馆实际情况适时延长开放时间以满足市民两节文化需求。(北京日报)



北京这座新建特大型博物馆,封顶!

1月25日,首都博物馆东馆工程于迎来首段主体结构封顶,工程建设向前迈出了坚实一步。


首都博物馆东馆工程是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大建筑之一,位于通州“市民文化休闲组团”的南侧,由“主楼”和“市民共享大厅”两栋建筑组成,与行政办公区隔大运河相望,未来将成为城市副中心的文化中心、活动中心、市民文化休闲娱乐中心,是当前城市副中心建设的重中之重,受到了社会各界高度关注。

城市副中心博物馆效果图


首都博物馆(东馆)是镶嵌在城市绿心中的“古韵风帆”,集收藏保管、开放式展陈、科学研究、社会教育、文保修复等功能于一体,设计理念源于古运河图景中的船、帆、水三个元素,向“运河之舟”致敬。


首都博物馆(东馆)建筑面积约为9.7万平方米,建筑最高点48米,日接待量约为6000人次,计划于2022年12月底完成竣工验收。在施工现场看到的是一片火热的建设场景,机器轰鸣,混凝土搅拌车穿梭往来,7台塔吊、14台汽车吊更是构成了“起吊林”,在蓝天的映衬下蔚为壮观。


苏州成为“百馆之城” 每10万人拥有博物馆1.2家


26日,苏州市政府发布“十三五”期间博物馆运营报告,截至2020年底,苏州市已建成开放博物馆(纪念馆、陈列馆以及馆藏古代书画、古籍的美术馆)102家。苏州市区常住人口中,每10万人拥有博物馆1.2家。


经过多年的努力,苏州已逐步建成了以苏州博物馆为龙头、国有博物馆为主体、专题博物馆为特色、民办博物馆为补充,类型多样、主题多元的博物馆发展体系。这其中既有集“吴门风雅”之大成者的苏州博物馆,又有极具特色的丝绸、刺绣、园林、苏扇等苏州“特色馆”,还有翁同龢、柳亚子、朱屺瞻、吴晓邦等苏州“名人馆”。


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它既是历史的保存者和记录者,也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苏州要如何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在苏州,观光巴士串点成线;微信小程序上线“云端服务”,一站式解决导览需求;融入生活的博物馆特色文创“火出圈层”,丰富文旅体验。此外,苏州积极探索文旅融合,策划“姑苏夏夜、博物千年”博物馆夜游,“小良评弹”博物馆专题小剧场等创新产品。


发布会现场,“一城百馆博物苏州”品牌活动启动。苏州将以文博品牌赋能江南文化特色,讲好苏州的文物故事,涵养苏州的博物精神,把文博品牌塑造成城市最强IP,把文博资源转换为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中国新闻网)


黑龙江博物馆新馆,预计2023年建成


这座博物馆就是黑龙江省博物馆新馆,建设的位置是在松北区月亮湾省科技馆北侧、哈黑公路与太阳岛警备路交汇处,这座博物院建成之后,它南临的是天鹰街,北临的是银河街,东临的是天鸽街,周边的交通也比较的便捷。新建黑龙江省博物馆新馆起初规划的总占地面积大约为12.5万平方米,后来经过实际考虑,将面积调整为大约10.55万平方米的规模。


该博物馆的建设将呈现出“丁”字形的布局,其地基使用主要将划分为三大区域,分别是主题建筑区、前广场区和可持续发展区。此外值得一提的是,该博物馆的旁边就是有名的太阳岛风景区,由此可见等到这座博物馆建成后,对于促进太阳岛风景区的发展会有一定的帮助。


黑龙江省博物的新馆建设主体建筑主要将由综合历史区、自然展区和相关技术辅助房组成,规划的总建筑面积大约为5万平方米,据悉新馆将会在2023年的时候竣工,新馆在建筑形象上主要以“黑土黑水,坚实(石)包容”为主题,对外展现出粗犷朴实的外表。

中共一大纪念馆馆长人选公布


上海市委组织部1月29日发布,薛峰拟任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纪念馆(中国共产党代表团驻沪办事处纪念馆)党委书记、馆长。



荆门沙洋发现一处楚国贵族家族墓地 出土虎座鸟架鼓等器物



1月25日,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外披露,目前仍在进行的荆荆高铁考古工作有新收获:在荆门沙洋发现一处楚国贵族家族墓地,出土虎座鸟架鼓等典型楚国器物,在楚墓考古中具有重要意义。


该墓地命名为新村墓地,2020年9月至今,为配合荆荆高铁建设项目,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此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该项目负责人周青介绍,经对1200平方米进行考古发掘,确认该墓地是一处典型的楚国贵族家族墓地,包括两座异穴合葬墓及其陪葬车马坑、封土、封墙、祭祀坑,是目前所见布局最完整的楚国贵族家族墓地。


两座墓葬陪葬品较为丰富,M1墓出土器物以仿铜陶礼器为主,并有大量漆木器。M2墓中出土大量玉器、玛瑙环等配饰及铜镜,推测为M1夫人墓。出土器物中,有不少精美的楚墓出土典型器物,如制作精良的漆木樽,体量较大的镇墓兽,雕刻逼真的虎座鸟架鼓等。在M1墓椁底板下墓坑中部发现一长方形腰坑,坑内殉葬一动物,疑似犬,头朝东,侧卧于坑底,为探讨楚国丧葬礼制的组成补充了新材料。两墓封土之间,发现一处方形烧坑,坑内出土大量仿铜陶礼器碎片,推测应为墓地建成后的祭墓遗迹。此外,绕M1墓封土的围墙,是目前楚国贵族墓发掘揭露的最完整的一处封墙遗存,填补了楚国贵族丧葬制度的部分空白。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方勤介绍,本次发掘的新村墓地,M1墓较出土了举世瞩目的越王勾践剑的望山一号墓略大,墓主身份推测为下大夫。根据M2墓出土铜鼎、铜壶形制初步判断,该墓地年代应晚于公元前300年以后,秦将白起拔郢以前,初步推测为目前所发掘的楚国贵族墓地中最晚的一处。该墓地的发现,为楚国贵族墓断代提供了新的参考。(湖北日报 海冰)


贵州首次发现祭祀礼器牙璋


1月26日,记者从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获悉,考古工作者近日对贵州省铜仁市方田坝遗址进行考古勘探和调查时,发现了祭祀礼器牙璋,这于贵州考古来说属首次发现。


方田坝遗址位于铜仁市碧江区坝黄镇坪茶村,该遗址于2020年7月开始发掘,是锦江流域一处先秦文化遗址,分布面积约10万平方米。截至目前,已发掘面积2000平方米,发现遗迹85座、石制品200余件、陶器10余件。


据了解,此次发现的牙璋为石质,器体较小,呈长条形,多阑,刃沿有残损。


该考古项目负责人陈卿介绍,此次发现对于研究锦江流域古文化的面貌及其发展特点将起到促进作用,也为了解当时人类的生活习俗、文化面貌提供了重要的资料。牙璋属于重要的祭祀礼器,在贵州一直未发现,这一次发现不仅填补了空白,还证明了牙璋的传播路径中有贵州。(新华社 吴思、汪军)


秦皇岛北戴河区发现石器文物


日前,秦皇岛北戴河区平安路社区老党员徐世文和老伴儿带着几块石头来到了区文保所,称自己在游玩散步时,在联峰山以北的区域捡到了几块造型奇特的石器。


从外观看,这三块石器都呈斧状,刃口锋利,分为大、中、小三个型号,小号保存的最为完整。秦皇岛市文物处和北戴河区文保所对该物件进行了初步鉴定。经初步鉴定,这三块石器是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初步判断存于距今约九千年到一万二千年左右这个时间段。像这种保存完整的石斧,原本是绑在一个柄上用来工作的工具。这次发现对于研究北戴河历史具有很好的参照作用。


随后,记者跟随区文保所的工作人员与徐世文一同赶到了现场进行初步勘探。该处位于费石庄村与崔各庄村耕地的交界处。从当地农民口中得知,这种石头以往耕地的时候发现过很多。


据北戴河区文保所所长闫宗学介绍,北戴河几十年前在鸽子窝、碧螺塔、联峰山都发现过石器,但都没有这么精细、完整。他们还将到费石庄村及周边进行地表文物的采集,做进一步的考古调查并随时向上级文物部门汇报调查结果。(北戴河融媒体中心曹振阳)


1.6亿年前化石揭开哺乳动物中耳演化秘密


我国古生物学家通过研究1.6亿年前的化石,揭开了哺乳动物听觉器官的演化之谜,证实了与恐龙同时代的贼兽已具备哺乳动物中耳结构。该成果于北京时间28日在线发表在了国际期刊《自然》上。


论文通讯作者、云南大学古生物研究院教授毕顺东介绍,包括人类在内的现生哺乳动物的中耳包含三块听小骨——镫骨、砧骨和锤骨。它们是哺乳动物骨骼系统中最小的骨头,是听觉链上的重要结构,也是哺乳动物听到声音的关键。


爬行动物的中耳虽只有一块镫骨,但它们头骨中的“方骨”和下颌中的“关节骨”形成的颌关节,具有咀嚼和听觉的双重功能。在爬行动物演化为哺乳动物的过程中,“方骨”和“关节骨”逐渐演变成了砧骨和锤骨,与镫骨一起,形成了哺乳动物“三骨鼎立”的听觉结构。但爬行动物的“方骨”和“关节骨”如何演化成听小骨,一直是生物演化研究难题。


我国古生物学家通过研究河北省出土的距今约1.6亿年的一件“双钵翔齿兽”化石,揭开了这一奥秘。


“双钵翔齿兽是一种贼兽类动物,与恐龙生活在同一时代,很像今天的松鼠,它不仅有大尾巴,还有可以滑翔的双翼。”论文第一作者、内蒙古自然博物馆馆长王军有说,这一标本的两侧非常罕见地保存了完整的听小骨和关节结构,其中,砧骨仅长约1毫米。


古生物学家在对这些细微结构研究后发现,双钵翔齿兽的听小骨已明显与下颌分离,属于典型的哺乳动物中耳。其中,砧骨、锤骨这两块听小骨,与现生鸭嘴兽类一样,是上下叠覆的关系。


“正是这种上下叠覆型的连接方式,允许砧骨、锤骨间能发生微小运动,从而为哺乳动物下颌的运动提供了空间。”毕顺东解释说,之后的漫长岁月里,这两块听小骨与下颌完全分离,并不断缩小,进入到中耳,专职听力,真正演化为哺乳动物的听小骨。


“听小骨终于从具有咀嚼和听觉双重功能,过渡到单一听觉功能。而强大的听力,也为哺乳动物躲避天敌提供了预警保护。可以说,哺乳动物中耳的演化,完全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毕顺东说。


《自然》杂志评论该成果:“这是哺乳动物演化的经典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