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数字化怎样发展?国家“十四五”规划布局了!

发布时间:2021 年 11 月 01 日 | 文章作者: 文博圈微信公众号3月23日 | 浏览次数:1219
近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发布,文物工作内容篇幅明显提升,两次提到“博物馆数字化”,数字化内容的从第六篇提前到第五篇,这些规划中的布局调整,昭示着:文博数字化大发展的机遇,已经来啦! 全局解读 “十四五”规划中的新布局 “十四五”规划中,“博物馆”出现2次,“考古”出现4次,“文物”出现了6次,“文化遗产”出现10次,除了在第十篇文化部分专门提到文物保护利用外,还在其他篇章多处提到文物保护(点击查看)。 在第三十五章“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中明确提出“推进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和数字化发展”。 在“专栏9数字化应用场景”的重大工程项目中,单设“智慧文旅”工程,其中再次明确提到“推动景区、博物馆等发展线上数字化体验产品,建设景区监测设施和大数据平台,发展沉浸式体验、虚拟展厅、高清直播等新型文旅服务。” 在规划中,关于 “数字化建设”不仅内容大幅增加,顺序也提到了更靠前的位置。在“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数字化建设的表述是“拓展网络经济空间”,位列第六篇,排在农业之后,而在“十四五”中,已经调整到第五篇,标题也调整为“加快数字化发展 建设数字中国”。文物科技创新也首次被写入国家规划。 今年“两会”期间,文化和旅游部部长胡和平在接受采访时提到,“十四五”期间将“重点实施一个工程、建设七大体系”,将“大力推进数字文化建设,建设国家公共文化云、智慧图书馆体系。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点击查看) 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在也提出“十四五”时期,在国家文物事业发展规划中,科技创新将会摆在更为重要的位置,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布局,着力提升文物科技创新能力和应用水平。(点击查看) 从国家规划到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已经将文物科技创新、数字化建设纳入未来发展计划。文博单位乘势而上,顺势而为,才能掌握先机。 紧跟时代 数字化推动文博行业大发展 近年,全国各文博单位都已经开始数字化探索,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上海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苏州博物馆等单位已经走在前列。早在2017年,敦煌研究院率先开始与互联网企业腾讯合作,利用新技术和新文创能力传承、弘扬敦煌文化。双方共同打造出“敦煌诗巾”、“数字供养人”、“云游敦煌”等多个现象级、创新的数字文博案例。超过1600岁的敦煌,又再次成为“网红”。互联网企业与文博行业的融合持续加强,共同助推着文博数字化发展浪潮。 文博行业要在短时间内抓住机遇,赶上科技浪潮,一方面需要紧跟国家规划,用好政策红利;另一方面,加强与互联网公司合作取长补短,借助先进科技与平台优势,是实现文博数字化发展和升级有效途径。 就在今天,敦煌研究院再度携手腾讯,签署了新的三年战略合作协议,将双方的跨界合作推进了深水区。对比故宫,身处西部大漠的敦煌向来更低调。但却能和腾讯这家以年轻人为主要受众的互联网公司保持长期的合作,确实出人意料。但了解了这次合作的具体方向,又不得不说,确实是情理之中,珠联璧合。 发布会签约现场 数字化重建让文物实现全球共享、 永久保存 樊锦诗院长曾说,“任何有形的物质都将归于无形。无论我们怎样努力,都只能延缓莫高窟的衰老,数字技术也许可以将洞窟的详尽信息完整地保留给后人。” 国家领导人在敦煌研究院座谈时提到,“要通过数字化、信息化等高技术手段,推动流散海外的敦煌遗书等文物的数字化回归,实现敦煌文化艺术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数字化共享。 腾讯和敦煌建立合作三年多来,将数百个洞窟里的壁画、彩塑及其背后的文化故事永久保存在云端,为敦煌洞窟保护提供重要推动力。 在新的三年合作发布会上,腾讯集团副总裁程武表示未来双方还将共同启动一项大工程——复刻“数字藏经洞”,并使之重现在”云游敦煌“这个数字平台上,供所有用户线上游览。对敦煌文化和敦煌学而言,除了洞窟和壁画,藏经洞也是一个非常特殊和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大量珍贵的藏经洞文物都散落海外,物理回归困难重重。这一次数字重建将使文化意义上的敦煌更完整、更永久地在云端保留下来,具有突破性的历史意义。 腾讯集团副总裁 程武 敦煌研究院院长 赵声良 今年春节期间,腾讯还推出了“国宝全球数字博物馆”小程序,推动国外3家博物馆近300件文物数字化。文物是不可再生资源,但数字技术却可能为“实现文物永久保存”打开了一扇大门。 此外,未来三年敦煌研究院将引入腾讯多媒体实验室的 AI 病害识别技术和沉浸式远程会诊技术,自动且高效地进行壁画病害分割与识别,提升文物专家会诊的便利度和效率,助力敦煌文物实体的保存与修复。 移动互联网为文博资源提供数字入口,突破时空限制 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文博单位全部闭馆防控,却“意外打开了线上传播的新空间”。去年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博物馆共推出2000余项在线展览,访问量突破50亿次。博物馆“云展览”在疫情期间火爆,正是因为博物馆平时通过数字网络和融媒技术积累下来的大量数字文物和数字展览资源,为特殊时期线上服务公众需求打下重要基础。 去年疫情期间,腾讯和敦煌研究院及时推出了“云游敦煌”小程序,让观众随时跨越时空造访敦煌的数千幅数字壁画和数百个洞窟。利用腾讯提供的移动互联网技术和平台,敦煌影响力获得井喷级别释放,小程序上线10日内总访问量就突破500万人次,迄今总浏览量已超过 3700 万人次,独立用户数达到了870 万,使遥远的敦煌成为每个人指尖触手可及的存在,也成为了敦煌文化一个极为重要的数字窗口。 此外,这个小程序不断扩容,持续创新,围绕敦煌文化IP打造了“数字供养人”公益项目、“敦煌动画剧”、“点亮莫高窟”等一系列内容,让小程序不断创造新生命力。以往的文博数字化多数是一次性开发和简单的展示,这种立体式、持续创新模式为整个文博行业做了很好的示范。目前故宫、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等其他文博单位也与腾讯合作打造了“数字故宫”、“数字秦陵”官方小程序,为行业打造了与亿万用户双向连接的一个桥梁。 IP式开发思路为文物活化利用拓展新天地 让文物活起来、火起来,是这五年在文博行业听到最多的词,《我在故宫修文物》《国家宝藏》《如果国宝会说话》《上新了故宫》《登场了敦煌》《云游敦煌动画剧》等文博类影视IP持续走红,河南博物院推出“国宝盲盒”火爆网络,河南电视台春晚“唐宫夜宴”一夜爆红。关于文物资源活化IP创意,出现了众多“现象级”传播。 IP的打造,需要创新的表达形式,也需要多样化的载体。这三年,敦煌研究院与腾讯的合作,充分利用了腾讯旗下多种文娱生态产品,将敦煌真正打造成了一个具有生命力与延展力的IP。 敦煌研究院联合王者荣耀推出的飞天皮肤,让传统文化融入了青年生活、融入游戏,大量年青人成为国宝粉;推出QQ音乐“古乐重生”音乐会、国宝音乐会,让国宝与音乐结合创造新潮流;推出“敦煌诗巾”创意小程序,掀起国潮产品。 勇立潮头 把握文博数字化发展机遇 敦煌研究院是国内文物数字化起步较早的文博机构,从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做数字化工作,20多年,已经做了200多个洞窟的数字化采集,但还有上千的洞窟没有数字化。在全国,还有无数类似石窟寺,5000多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几十万处一般文物正在沉睡、亟待活化利用,甚至随时光和建设的步伐面临消逝威胁。 在数字化浪潮面前,只靠文博单位自身力量,要完成文物保护好、活化好、利用好的任务几乎是不可能的,要充分借助社会利用,用好数字技术,才可能实现乘势而上。加强与腾讯、百度、阿里巴巴这样的互联网巨头企业合作,借助他们的技术能力、平台优势和创新经验,为文物保护利用提供重要推动力。 2016年,国家文物局、国家发改委等五部委联合发布《“互联网+中华文明”三年行动计划》,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与发展深度融合。五年过去,三年行动计划已经推起巨浪,新的五年开启“十四五”的大幕已然拉开,数字化的浪潮正滚滚向前,谁能把握机遇,谁就能掌握主动,引领未来。 文博数字化大发展的新浪潮来 你准备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