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展览怎么做?第八次科技博物馆理论研讨会这样说
发布时间:2021 年 11 月 01 日 |
文章作者: 弘博网 |
浏览次数:815
10月17日,由中国科协-清华大学科技传播与普及研究中心、中国科技馆、《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编辑部联合举办的“第八次科技博物馆理论研讨会”在中国科技馆举行。研讨会以“博物馆、科技馆主题展览”为主题,围绕主题展览的总体规划、展览主题的选择和提炼、主题展览展示的内容和展示形式设计等方面开展研讨。
上海科技馆副馆长梁兆正与大家探讨了基于STS(科学技术社会)的主题展览策展思路。梁兆正首先总结分析了当代科技馆的三大模式:
科技史博物馆
其主要展现科技史中的重要事件,以具体实物加以说明,具有临场感强、真实感强的特点,但同时也缺乏系统性,缺少时代背景、背后故事以及对人类社会的推动作用等内容。
科学中心
其主要展览基础学科的知识点与科学原理,以互动装置加以说明,更具直观性与临场感,但同时也缺乏逻辑性和系统性,缺乏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等内容。
综合性科技馆
其以展示主题性的故事线为主,注重展品的互动与剧场的体验,具有直观性、临场感、关联性、逻辑性等优势,但同时内容容易宽泛而不深入,综合而不精准。
梁兆正还从两个问题和两个层面分享了他对于科技馆以及主题展览的认识:
两个问题
科技馆的使命是什么?学科体系与行业体系如何融合?
他认为各科技馆提出的使命虽有相似之处却有不同的侧重点,因其内涵丰富而难以概括;而学科体系与行业体系在现实社会里有交叉但不完全交叉,有重合但不完全重合。
两个层面
建设阶段和运营阶段。
在建设阶段中,将科技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将科学与人文艺术相结合,并融合经典与当代科技,展示与教育活动,来构建科技馆的展览体系。而在运营阶段,他提出,如果建设是一个构建过程,那么运营就是一个解构过程,这样一个由展示向教育的转换,关键是展教深度融合,将主题制展示和学科制课件有机结合。
北京洛德国际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裁关键则围绕此次会议的议题,以具体实例进行了探讨。关键首先谈论了博物馆与科技馆的常设主题,随着时代的变迁,相关的主题与内容也在发生着变化,以自然博物馆为例,在以前主要展示的是动物厅、植物厅、人类厅、古生物厅等,而以后要展示的是演化厅、环境厅、地球厅等。以海洋博物馆为例,此前曾是海洋古生物馆、海洋动物馆、海洋植物馆等以学科为建制的展厅。而以自然海洋(含远古海洋、今日海洋、未来海洋),人文海洋为主题的两大展示区域的主题展览则更为合适。
在场馆展览的主题的确定上,必须根据实际情况突出主题特色。在权衡博物馆学,专业科学,传媒学和展品以及空间状况下,结合社会需求确立展示主题就非常重要了。并以自然中心创办的《生存的穿越》展览为例进行了说明。
关于如何策划展览的主题,关键指出要分析“有和没有”的问题。有什么:部分主体思维、空间思维、社会需求、观众群等。没什么:藏品、展品、大纲、设计等。要什么:系统的主题思维。通过展示内容表达主题,通过展示形式表现主题,需要做到科学与展示性相互兼顾的解读。
触及哲学:偶然性、必然性或螺旋式上升的思辨;
强化科学(尤其是最新科技)与艺术结合;
二次解读科学内涵;
博物馆使命与社会伦理的兼顾。
针对目前国内科技馆常设展览普遍存在的缺乏思想内涵、创新不足、相互雷同的问题,湖北省科技馆副馆长黄凯认为,绝大多数主题展览仍然找不到真正的主题思想,其主要原因是展览设计思路转变不足,未能正确理解“主题展览”内涵,未能充分掌握展览设计思路。
这体现在六个方面的局限:
策展需求局限,
学术资源局限,
话语体系局限,
展示形式局限,
展览效果局限,
策展能力局限。
黄凯提出,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转变展览设计思路,由“以展品为中心”向“以主题为核心”转变,按照
基础研究
展览内容设计
展览方式设计
的展览三部曲来设计主题展览。
合肥市科技馆罗季峰副馆长则对新建科技馆在策划设计阶段采用的方式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他认为新建科技馆由于理论研究、实践经验和专业人才的缺乏,业主(当地科协或科技馆)通常会采取征集的方式,向社会相关企业征集方案。但是这种方式却往往导致了各种问题,如无法得到优秀的内容设计、内容与形式不对称等等。
从参与征集企业方面看:在征集过程中,企业权益得不到保护,且往往收不抵支;企业以获得未来业务为目的,缺乏深入前置研究、思考和策划的内在动力;企业在设计过程中往往过分集中在各种效果图、流线图之上,造成了重形式而轻内容。
从业主来看:评审过程中,业主与评审专业容易受到应征方案的形式因素的干扰,同时,方案评审的各环节貌似都经历了,却难以得到真正高质量的主题展览内容设计方案。
罗季峰建议,可以摒弃原有的征集方式,采用招标的方式:
用两阶段招标的方式排除“纸上谈兵”式的概念设计方案,并写明设计任务的退出机制。
不宜将全馆的展览内容统一打包招标,而应将每个选题方向作为单独的标段。同时,在选题方向的把控上,业主可以在第一阶段招标时设置一部分确定选题方向的“规定动作”和一部分不确定选题方向的“自选动作”。
解决设计与施工不能同一家的问题 。
合肥探奥自动化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袁胡骏从科学教育定位、主题思想凝练和展览内容设计三个方面探讨了大科学概念下科技馆主题展览的设计方法。
首先,要明确大科学概念定义,所谓大科学概念实际上是指科学教育理论基础所涉及所有科学概念。在此前提之下,应当明确的是教育活动是科技馆的首要职能,寓教于乐是科技馆教育活动实施的主要方式。科技馆应当鼓励参观者亲自动手操作和时间,成为科学教育的第二阵地。区别于主要关注科学知识和技能学习的学校科学教育,科技馆科学教育的重点应关注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的培养。
其次,在这样的逻辑主题下,袁胡骏对选题、主题、标题几个相近概念进行了明确区分,主题是展览所要表达核心思想,希望授众理解领悟的科学思想、观念、概念或情感;选题是展览的内容和范围;标题则是基于一定内容而赋予展区名称。以科学教育目标为出发点,多维度多角度挖掘科学内容,把握参观者学习特征。
最后,展览内容的设计,分为四个方面:展品内容设计、展示环境设计、互动方式设计、教育活动设计。
袁胡骏认为
离散型结构,相比于线性结构,对于顺序没有太强的依赖性,通过每个子目标指向共同目标,从而实现大的主题表达。
展示环境的功能第一是信息框架的表现,其次才是主题思想氛围的营造。
交互方式的设计可以激发好奇心,把抽象问题具象化,并未探究学习提供可能。
教育活动的设计则应当针对不同的观展人以不同形式对教育活动进行实施。
来自中国科技馆的朱幼文研究员则为大家梳理了展览设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朱幼文认为,引进主题展览的概念,对于一直被批评只有科学知识而缺乏科学文化的科技馆来说原本是很有用的,但是通过对比中外的科技馆主题展览,可以看出,我们的科技馆在科学文化内涵和科学教育,以及传播效果上,与外国优秀的主题展览仍然存在的差距。在这个现状下,朱幼文提出的这些学术概念中或实践操作上的问题既有学术价值也有实践意义。
朱幼文首先提出一些概念的问题:什么是主题展览?什么是展览主题?主题在展览中有什么作用?主题展览与学科分类、编年史展览有什么关系?“故事线”与“知识链”是不是同一概念?
对于这些概念问题,朱幼文做出了自己的回答:
1、所谓展览主题,是展览表达的核心思想,作为科普展览的主题,应是展览所表达的核心科学思想和科学概念。
2、主题展览则是以向观众传递特定的主题思想,某种思想或者概念为目的,以该主题思想为核心并贯穿和统领全部展示内容及展示品的展览,这种展览不是以展示物观赏或知识传授为主要目的,而是旨在引发观众产生理性思考和感悟为目标。
3、主题在展览中,应当赋予展览灵魂,带来更深刻的科学内审,而不是简单的知识层面的东西。
4、学科分类、编年史是根据展示内容结构的分类,它与以展示动机标分类的器物观赏型、知识传播型、主题展开型展览不是一个维度。学科分类、编年史展览既可以有主题,也可能无主题。
5、故事线是由具有逻辑关系的多个故事串联起来,以表达特定主题和科学概念的展示内容脉络。知识链则是由具有逻辑关系的多个科学原理组成。主题展览要表现科学文化、科技与社会等深层次内涵,故事和故事线是经常使用的有效手段。
朱幼文接着提出了展览主题策划的两个问题:展览主题与核心科学概念、科学教育/传播目标之间的关系;主题展览前期研究的必要性与任务。此外,他还提出了针对主题展览内容、形式设计一些问题:如何通过展示内容设计表达主题?如何如何通过展示形式设计表现主题?这些问题值得每一个关心科技馆主题展览策划的人去深入讨论与思考。
在报告后的交流研讨中,中国科技馆苏青书记表示,研讨会的报告都非常具有启发性,他也带来了他对于科技馆的一些思考:
第一,科技馆也有一些展品具有文化的含量,反映了我们国家科学文化和科学成就,这里面都包含着值得研究的故事;
第二,当代博物馆同质化现象是存在的,任何博物馆都不可能包罗万象,各科技馆都应该有自己的特色;
第三,要有文化的积淀,有文化才有厚重感,有厚重感博物馆才耐看。
中国科协——清华大学科技传播与普及研究中心的徐善衍理事长提出,他一直在思考这几个问题:为什么我们的自然博物馆只有古代,没有今天;只讲地下,不讲地上;只展示世界,不展示本地;只展示动物,不展示人类;只重视标本不重视标本产生的历史环境和条件。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反思。
他也在交流研讨中分享了他的经验:在中国科技馆新馆建设过程中,中外专家一直在探讨一个关于如何建设一流科技馆的问题,外方专家表示,总体上世界一流博物馆、科技馆的建设是没有确切的评价标准的,但在这个前提下,有两点可以作为参考:一是要有特色,特色即一流;二是要由老百姓来评价,科技馆对观众是否有吸引力,重复参观率可以作为一个参考指标。
本期内容,对部分专家学者的主旨发言进行了梳理,下期内容,将聚焦于更多的应用实例来探讨博物馆的主题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