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考古“热”与公众考古的“冷”思考

发布时间:2021 年 11 月 01 日 | 文章作者: 文博圈微信公众号2018年6月2日 | 浏览次数:600
考古学是通过对实物资料的调查、发掘和研究来探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而考古学更深层次的魅力在于它能通过审视人类的过去来复原人类自己与社会面貌。 考古学发展至今,公众对于考古的参与热情逐渐高涨,考古这门给人以神秘印象的学科走出象牙塔,进入了公众视野,揭开面纱。 从事考古专业的工作者与非专业的人群都是考古遗产的相关者,考古遗产作为珍贵的文化资源属于公共文化产品。考古学者应当为公众做好考古遗产的保护,研究和宣传,有利于公众了解其中,参与其中。 公众考古的缘起是考古学专业化与文化遗产保护大众化的矛盾。考古学无论是在实物资料的研究还是对文献资料的解读,对于专业与非专业人士来说都存在有一定困难。 即使是相对来讲较为简单的普及讲座,科普通俗读物,甚至陈列在博物馆的主题展览,依然无法使非专业人士真正能了解其中,参与其中。 相比之下,考古类游戏有利于提高非专业人士的接受度与参与度,同时对参与者的专业素质,技术水平没有很高的要求。更重要的是,降低参与者因为不专业的操作或其他原因对遗迹、遗物造成破坏的概率。 ★互联网技术的日渐发展,有助于考古资料的收集,整理储存,甚至转化,结合。 将考古信息资料融入到游戏制作中作为素材,有助于考古学科在公众领域的宣传科普。运用游戏考古方法,将电子游戏与考古学知识相结合,对公众进行考古教育宣传,有助于公众了解考古学理论、方法与技术。 将考古信息资料融入到游戏制作中作为素材,有助于考古学科在公众领域的宣传科普。运用游戏考古方法,将电子游戏与考古学知识相结合,对公众进行考古教育宣传,有助于公众了解考古学理论、方法与技术。 2017年10月《刺客信条:起源》发布,这款游戏发生的背景在埃及,游戏新增“刺客信条发现之旅”模式,该模式下由考古学家与开发人员共同合作完成,他们作为“导游”引领玩家领略这一虽然依托在游戏中的虚拟世界,但却曾经真实存在过的历史事件。 玩家可以深入了解埃及的历史文化,神秘法老图坦卡蒙,埃及艳后克里奥佩特拉。在该模式下,没有该款游戏前几部中的剧情和战斗画面,它更像是拥有声音,画面,可以进行交互的博物馆。甚至有玩家反映说这是大型古埃及旅游宣传“纪录片”,当然,这更是“纪录片”之后的实践探索。 “刺客信条”系列游戏基于真实的历史地理背景,玩家可以亲历历史上的关键时期:中世纪十字军东征、欧洲文艺复兴、英国工业革命、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建筑、服饰,主要人物都经过周详的考据。游戏系统内部有相关知识的资料库作为补充,这一部分可以引领玩家进行“时光穿梭”,可以激发玩家对于历史考古的兴趣。 2010年风靡全球的MMORPG《魔兽世界》更新至“大灾变”,其中有魔兽玩家掌握“考古学”技能,通过研究游戏地图,寻找出考古现场,发掘出被掩埋的古代遗迹遗,这是游戏世界中引入了考古学知识。 同样在《神秘海域》这款游戏中简单又朴实的传递了考古与盗墓的区别,主角内森·德雷克,美其名曰“宝藏猎人”可他直到4代结局前,都还没有拿到考古执照,属于非法盗掘者。 APP Store与考古相关的游戏大多数是针对少年儿童,虽然以考古游戏命名,但实际上内容多为益智拼图,这无法从根本上达到科普考古知识的作用。 最近一段时间大火的手游《王者荣耀》的人物设定建立在经典IP智商。这款MOBA游戏中的英雄,有80%来源于历史著名人物,以此为人物设定基础进行设计再创作。 白起、孙尚香、周瑜、李白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和有据可考的历史背景,降低了玩家对一款新游戏的陌生感,可以扩大宣传效果,值得我们借鉴。 如果我们朝着泛娱乐化的方向推广科普考古学,我们似乎找到一条通往公众的道路。 然而,我们面对这种寓教于乐的游戏考古方式,我们应该进行冷静思考。 张忠培先生曾经提出: 考古学就不该走出象牙塔,走出了就不是科学了。 围绕这一观点,他讲述了四大关系: 一是考古学科内部与外部关系; 二是专业人群与非专业人群的关系; 三是科学研究与科学普及的关系; 四是普及者与被普及这的关系。 通过解读张先生的观点,我们可以看出做考古学研究的时候,我们要在象牙塔里坚持学科专业化,提高自身科学研究素质,专注于学术,但是为了学科长远发展,发挥考古专业教育责任,则是应该走出象牙塔对公众进行普及,普及不是全面普及,而是要有针对性的普及,面对性别、年龄、文化水平等诸多差异,我们所普及的内容和方式方法则要有所区分。 这就要求我们在做考古资料研究时,不但要关注文物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以及科学价值,还要将研究范围扩展延伸至情感,经济,社会等方面,将得出的信息结论与发掘出的价值进行分享与传播真正做到共享,当然这其中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共享出的不应该是考古学还在探索研究的学术问题,以及处在思想前沿的问题,而是那种得出正确结论匹配有确凿证据的相关知识。 考古与公众关联的广度和深度在信息与知识社会中将会得到空前的加强,在这种传播与共享过程中,不仅会实现考古资料所含信息与知识的价值增值,更可能会通过关联、反馈、互动等激发新的知识乃至思想的产生,包括考古学自身的进步。 “游戏考古”的关键点在于“游戏”而不是“考古”。毕竟大部分人进行游戏的主要目的是休闲娱乐而不是为了学习知识。 然而,考古学者们向公众科普教学的目的,是为了传递考古学的相关知识。由此可见,公众的需求与考古学者的普及性目的可能不尽相同。 ★考古学的的专业化容易导致将自己与大众隔离开来。 一方面大众对考古学艰涩难懂的术语和繁琐枯燥的数据敬而远之,充满疑问和好奇; 另一方面,考古学家忙于整理发掘报告、追求学术上的建树,无暇顾及公众的疑问和需求,缺乏将考古学通俗化、大众化的意识。 考古学者既要做到改变公众对考古“挖坟掘墓”,“鉴宝”的印象,又要保障自身学术的专业性,独立性,提高学术修养,达到二者之间的平衡很难,“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考古学的新时代已经到来,我们宜采取适当的方式方法,努力实现保证考古学专业化前提下的大众化,承担考古学科的社会责任,增进公众对考古学科的理解与支持,做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帮助公众树立公众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建立健全公众参与文化遗产保护机制,促进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长远发展。 转载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我馆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