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博物馆高质量发展的几点建议

发布时间:2021 年 11 月 01 日 | 文章作者: 博物馆中国微信公众号 2021年5月10日 | 浏览次数:737
近年来,我国博物馆事业已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在响应新时代要求、谋篇布局“十四五”方面,还有许多有待完善提升之处。 在定位目标方面,如何进一步明确博物馆的公益性文化机构属性,充分发挥其在提升公民道德素养、增强国家文化认同、促进世界文明互鉴、助推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作用,从机构、人员、经费等多层面给予充分保障,以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元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发展布局方面,如何统筹协调博物馆在不同地域、层级、属性、类型间发展不均衡的问题,进一步引导与优化发展布局,促进“东部—中部—西部”博物馆协调发展,鼓励和扶持不同举办主体的博物馆实现互补式共同发展,从而形成丰富多样的中国博物馆新格局。在体制机制方面,如何借力文旅融合发展的新态势,深化博物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内部挖潜与外部开源相结合,着力破解博物馆公益性与运营可持续性之间的矛盾,解开博物馆发展的束缚,释放文博专业人才的潜能,推动博物馆事业做强做优。在服务社会方面,如何加强对博物馆资源的梳理凝练,进一步优化公共服务职能,丰富博物馆为民、惠民、便民服务,破解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与博物馆文化服务能力之间的矛盾,实现文化成果的创造性转化与全社会共享。 关于如何推进新时代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笔者结合自身思考与认识谈几点建议。 制度优化,重在落地。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博物馆事业发展。国务院发布《博物馆条例》,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在国家战略布局与顶层设计方面的推动力度令博物馆界鼓舞振奋。然而在具体操作层面,一些工作环节缺失了制度落地的“最后一米”,使基层博物馆管理者面临着“左右逢难”的困局和窘境。 例如,为了引导博物馆提供更好的文创产品供给,“文化创意产品研发和经营”分项在《博物馆定级评估办法》(2019年12月)中所占分值达40分;同时,为了鼓励博物馆实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开发文化创意产品,其所得收入按规定纳入本单位预算统一管理,可用于公共服务、藏品征集、对符合规定的人员予以绩效奖励等。”但是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因为多数博物馆归入于公益一类,不能有自营收入而无法有效开展相关活动,即使是一些归入公益二类的博物馆,也会因很难突破单位绩效工资总量,不能充分激励与调动馆内人员的热情。 2021年3月底,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科技部印发《关于事业单位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现金奖励纳入绩效工资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了“科研人员获得的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现金奖励计入当年本单位绩效工资总量,但不受总量限制,不纳入总量基数”的具体操作办法,这一思路可以移植和借鉴到博物馆行业。 动态奖补,托底促优。博物馆作为从事公益服务类的事业单位,各级财政给予了一定的基础经费。然而,一方面相对固化的经费基数无法适应基层博物馆的发展需求,一些博物馆处于“温饱线”边缘,长期维持低水平运行状态;另一方面一些博物馆因相对固化的经费额度,致使内生动力不足,缺乏发展活力,易出现“吃大锅饭”现象。 针对这种问题,可以充分发挥政府财政资金杠杆作用和引领效应,以破解这一困局。首先,基于博物馆公益性文化机构属性,采用因素分配法给予博物馆财政托底,并从机构、人员等给予保障,以充分发挥其效能。在此基础上,可以采用竞争性分配原则,通过动态调节对综合效能表现优异的博物馆给予增量经费支持,以奖掖和激励其更好发展。比如说,可以优化现有博物馆免费开放经费分配方案,并创设国家、省级层面的博物馆增量发展资金,在提高博物馆免费开放专项经费总体“托底”保障基数的基础上,将增量发展经费与博物馆运行评估、免费开放成效评价等绩效评估结果挂钩,用奖励、补助、政府购买文化服务等不同的形式,以激励博物馆提供更优质的文化服务。 需求导向,协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主要矛盾的变化对博物馆事业发展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有必要重新回归博物馆定位,从是否能够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来思考如何推进博物馆高质量发展。 解答这一问题的核心,在于如何推进博物馆事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面上来讲,我国博物馆的发展布局还存在区域、类型等发展不均衡情况,需要进一步引导与鼓励不同地域(经济发达与欠发达地区)、不同层次(尤其是县级博物馆)博物馆走出因地制宜、扬长补短协调发展之路。从线上来说,行业与高校博物馆、非国有博物馆等类型大多存在发展上的瓶颈与困难,需要进一步指导与扶持不同属性、不同举办主体的博物馆实现互补式共同发展。从点上来说,每一座博物馆在实际运营过程中,都需要始终关注公众对博物馆精神文化产品的更新需求,在保障基本文化供给的前提下,形成分层次、分众化、由老及幼的文化服务体系,全方位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需要指出的是,以观众人数作为衡量博物馆成效的主要指标这种思路有可能将博物馆引向“数字至上”这一发展误区。其结果,不仅会使一些具有自身特色的中小型博物馆因受众面有限而得不到政策、资金的有力支持,同时也会使一些因拥有资源优势而门庭若市的博物馆在忙于应付大量涌入观众的同时,而无暇顾及公众的多方面文化需求。 创新赋能,内涵取胜。新发展理念的要义之一,就是“创新”。所谓创新,既体现在博物馆体制机制、技术应用的创新,还体现在发展思路的创新、内涵挖掘的创新、共享传播的创新等不同方面。 创新发展思路,就是要重新梳理博物馆的价值体现方式,跳出“围墙”思考博物馆。除了以“藏品”为核心的思路外,应当把博物馆看作是一个文化空间、文化中枢、文化纽带,将其置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格局思考其未来发展,使博物馆融入和参与社会的变革和进步,致力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创新内涵挖掘,就是将“专业化”知识转化为社会公众的精神食粮,转化为文化产品输出的资源,转化为文旅融合发展的动力,核心问题是在于把藏品资源的文化附加值(而不仅仅是藏品本身)进行深入挖掘与创造性转化。 创新共享传播,博物馆所提供的精神文化产品还存在重“物”轻“人”的现象,因而往往会聚焦于“博物馆文物利用率低”这类的评价指标。事实上,文物利用的方式是多样化、多角度、多层次的,而不仅限于实物的陈列展示。此外,在创新共享传播时,还要避免忽视观众差异化、个性化需求的情况,以及媚俗化、误导性的形式与方式。 编辑:杨亚鹏 审核:冯朝晖 复审:崔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