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日报 | 每天5分钟,知晓文博圈

发布时间:2021 年 11 月 01 日 | 文章作者: 文博圈 微信公众号 | 浏览次数:977

    2021年6月23日(星期三)  


【综合】

■  国家文物局 财政部印发《国有博物馆藏品征集规程》

■  国家文物局启动全国文物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工作

■  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司负责同志就桥梁文物防灾减灾工作接受记者专访

■  中国文博产业发展峰会举办

■  永定河流域文旅联盟筹建在京启动

■  陕西公布实施省级长城保护总体规划

■  陕西印发加强石窟寺保护利用工作实施方案

■  驻华外交官走进故宫 探寻中国“文化密码”

■  “瓷美大中原·百诞耀京城”中原陶瓷进北京主题文化活动举办

■  永乐宫壁画搬迁后首次修复


【博物馆】

■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6月23日至7月1日闭馆

■  河北保定新博物馆、美术馆等四馆开放


【考古】

■  北京辽金元历史考古研究中心揭牌



国家文物局 财政部印发《国有博物馆藏品征集规程》



为进一步规范国有博物馆藏品征集工作,优化国有博物馆藏品体系,国家文物局、财政部联合制定了《国有博物馆藏品征集规程》。现予印发,请遵照执行。


附件:国有博物馆藏品征集规程

国家文物局     财政部

  2021年5月20日
(国家文物局)
点击标题阅读附件

重磅!国家文物局 财政部印发《国有博物馆藏品征集规程》


国家文物局启动全国文物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工作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和文物安全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刻汲取浙江吴越国王陵钱镠墓被盗掘案件和云南翁丁村老寨火灾事故教训,进一步强化责任落实,集中排查整治安全隐患,着力加强文物安全防范工作,为庆祝建党100周年营造良好安全环境,近日国家文物局印发《关于开展全国文物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工作的通知》,在全国文物系统启动了文物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工作,对文物安全案件多发以及安全隐患突出的省市文物、博物馆单位现场督查指导,对各地排查整治工作情况公开通报。


集中排查整治工作时间为6月至9月,全面排查全国文物、博物馆单位盗窃盗掘和火灾等安全风险隐患和问题,重点排查古文化遗址、古墓葬、石窟寺石刻盗掘盗窃盗割等安全隐患和安全管理问题,革命文物建筑、传统村落、文物古建筑群火灾隐患和消防安全管理问题,博物馆、纪念馆、国有文物商店等文物收藏单位安全隐患和安全管理问题,文物建筑构件和附属文物被盗隐患和安全管理问题,文物保护工程工地和考古发掘工地安全生产隐患和管理问题等。集中排查整治文物、博物馆单位安全管理问题,包括安全责任落实、安全风险评估、安全管理制度建设、安全巡查检查、安全设施设备建设及日常运行维护、应急预案演练和安全教育培训等情况;各类火灾隐患,包括电气安全、用火安全、燃香烧纸、危险物品安全等隐患。


国家文物局对排查整治工作提出明确要求。一是各文物、博物馆单位要对照排查整治标准,自主评估风险、自主检查安全、自主整改隐患。二是要认真梳理排查发现的安全隐患和突出问题,列出整改措施和责任清单,照单整改;对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文物、博物馆单位,要停业或者停工集中整改。三是各级文物行政部门要开展抽查检查,督促指导各文物、博物馆单位认真开展安全隐患自查自改,严格落实整改措施。四是各省要在排查检查、摸清情况的基础上,针对重点博物馆、世界文化遗产地、帝王陵寝、大型古文化遗址、古墓葬,以及大型古建筑群、革命文物建筑、核定公布为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的传统村落等文博单位安全风险情况,确定一批安全监管重点单位,实施重点监管。(国家文物局)


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司负责同志就桥梁文物防灾减灾工作接受记者专访


近日,国家文物局发布了《关于加强桥梁文物防灾减灾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司(以下简称文保司)负责同志就做好桥梁文物防灾减灾工作,提升桥梁文物灾害防护能力,接受记者专访。

记者:国家文物局专门针对桥梁文物出台防灾减灾的文件,请您简要介绍一下其背景和目的。


文保司负责同志:桥梁文物是我国不可移动文物的重要构成,据初步统计,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登记文物点中的桥梁共36188座,占不可移动文物总数的4.72%,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包含各类桥梁839处。这些桥梁类型丰富、工艺精湛,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我国工程技术成就的重要实证。


近年来,受极端天气频发以及人为活动增强的影响,桥梁文物安全形势较为严峻。2020年,桥梁文物受汛期洪水灾害损毁严重,呈现出范围广、数量多、损失大的特征,是近年来汛期文物受损最为严重的一年。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徽黄山屯溪镇海桥、四川阿坝红军长征遗迹达维会师桥、江西婺源清华彩虹桥以及安徽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宣城三溪乐成桥等均被洪水冲毁。2021年,我国异常、极端天气多发,降雨、大风较同期明显增多增强,桥梁文物防灾减灾工作压力依然很大。


桥梁文物因所处环境、自身结构等特点,面临自然灾害时容易造成突发性损伤破坏。其保护管理工作具有较强的特殊性:一方面桥梁文物的受损与其历史久远、结构脆弱、保养维护不及时有关系,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现阶段对于桥梁文物的研究和保护能力存在不足。如桥梁主要风险因素评估不准,抵御灾害的预防措施不完善等。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安全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文物安全工作的决策部署,深刻吸取近年来桥梁文物受损的教训,提升灾害防御的保护管理水平,尽可能减少损失,国家文物局组织有关单位、专家深入分析研究,在广泛征求各相关省份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并发布了《意见》,用以科学指导桥梁文物的防灾减灾工作。

记者:桥梁文物主要面临哪些风险因素?


文保司负责同志:桥梁文物面临的风险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是突发性自然灾害类,如台风、洪水、雷火等气象灾害或地震、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等。此类灾害历来是危害文物安全的重要因素,桥梁文物许多位于山区、河流、沟谷区域,更容易受自然地质灾害影响。比如去年南方多省在持续强降雨的情况下,一些上游水库泄洪排涝,河流裹挟大量泥沙、杂木等,大流量、高流速冲击古桥,造成桥梁文物损毁。


第二是人为活动影响破坏类,如超载、船只撞击、河道清淤、采砂、拦河筑坝、堤岸改造、刻画污损等。此类灾害随着近年来城乡开发建设逐渐增多,有的地方人民政府及居民对桥梁文物价值认识不足,保护意识薄弱,在一些河道整治工程及日常生产生活中造成桥梁文物的破坏,或是造成行洪条件急剧恶化。


第三是一些日常劣化,较典型的包括河水冲刷、水位变化、植物根系侵蚀、虫害、微生物病害等。此类风险日常不易察觉,但易逐步演化成危及桥梁文物安全的较大风险。需要各级文物行政部门加强监测预警、日常巡查,及时开展保养维护和加固维修工作。

记者:本次出台《意见》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文保司负责同志:一是明确各方责任。《意见》进一步强调了各级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文物保护和安全应负的主体责任;各级文物行政部门承担本行政区域内桥梁文物保护和安全的监管责任;桥梁文物的使用管理单位承担桥梁文物保护和安全监管的直接责任,开展桥梁文物防灾减灾的具体工作;暂未明确管理使用单位的桥梁文物,由市县级文物行政部门负责落实管理责任。此外,《意见》还提出要进一步动员社会各界共同做好桥梁文物的安全工作,鼓励桥梁文物所在地社区、村镇和居民、志愿者组织参与其防灾减灾工作,鼓励将桥梁文物保护纳入乡规民约等。


二是将桥梁文物纳入地方防灾减灾体系。《意见》明确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将本行政区域内的文物纳入防灾减灾体系,组织协调各相关部门加强信息共享、监测预警、应急演练和人员培训等,统一协调实施抢险救灾。同时,强调地方人民政府应做好协调,确保在防洪、国土空间规划、周边建设活动、使用管理等涉及桥梁文物防灾减灾的各个方面实现跨部门协作。


三是明确各级文物行政部门任务分工。国家文物局负责定期开展桥梁文物防灾减灾专项检查和技术指导。省级文物行政部门负责每年组织开展本行政区域内文物保护单位中桥梁文物的检查评估;市县级文物行政部门负责桥梁文物的资料档案,组织开展本行政区域内桥梁文物的风险识别与评估,将风险评估报告及时报同级人民政府、上一级文物行政部门,并负责建立桥梁文物巡查制度。《意见》还就日常巡查、定期巡查和专项巡查提出具体要求。


四是提供有针对性的技术建议。《意见》针对石桥、木桥、索桥等各类型桥梁文物提供指导性的技术措施和管理建议,包括临时加固、遮护、航标提醒、交通管制等,遇严重自然灾害风险预警可以拆卸风雨板等构件。以上建议,有助于桥梁管理单位选择适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应对措施。《意见》并针对灾害季节前、灾害来临时、灾害发生后各个时间点提出具体的技术要求。

记者:文物防灾减灾工作是文物安全的长期任务,也是当前的紧迫工作。请您简要谈一谈国家文物局有哪些安排和考虑。


文保司负责同志:除桥梁文物外,其他类型的不可移动文物也面临着自然灾害的威胁。目前,国家文物局正从以下五方面推进文物防灾减灾工作:


一、纳入地方防灾减灾体系。推动各级地方人民政府将文物安全纳入防灾减灾体系,强化各级地方人民政府的文物安全主体责任,确保文物、应急管理、水利、交通、自然资源等相关各部门分工协作,高效应对不可移动文物面临的各类风险。


二、纳入灾害普查。国家文物局已与国务院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进行沟通,将充分利用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有关成果进一步支撑桥梁文物防灾减灾工作。未来将结合风险普查和文物基础数据,进一步加强文物灾害风险预判、防范和统筹部署工作。


三、突出重点、分类施策。针对易发生损毁的文物类型,建立专项应对机制。如本次出台的桥梁文物《意见》、2020年指导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发布的《关于加强城墙类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的倡议》。同时,国家文物局结合全国石窟寺保护利用工作总体部署,开展了石窟寺专项调查,摸清石窟寺保存状况,重点推进中小石窟寺抢救性保护。


四、指导各地做好灾情应对。日前国家文物局印发了《关于加强文物安全工作的紧急通知》,对文物开放单位安全服务和汛期文物安全防范工作提出明确要求。近年来,凡是出现严重文物灾情,国家文物局均派员赴现场,指导做好灾后抢救工作,并在每年项目审批、经费安排中对灾后抢救性修复类项目予以重点倾斜,确保文物得到及时、妥善修复。


五、加强预防性保护。国家文物局已组织完成不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专题研究,并正在探索文物建筑预防性保护工作模式,推动文物保护从“抢救性保护”向“抢救性与预防性保护并重”转化。同时,将指导各专业单位开展相关科研项目,推动基础研究、新技术应用及系统集成。(国家文物局)


中国文博产业发展峰会举办


近日,由国家文物局和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指导,海南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中国文物交流中心、中国民营文化产业商会共同主办的“2021中国文博产业发展峰会”在海南省海口市举办。

  

开幕式上,作为推动海南自贸港先行先试重点项目之一的海南国际文化艺术品交易中心正式上线运营。海南国际文化艺术品交易中心与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海口江东新区管理局等10余家机构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推进国际文化艺术品交流合作。峰会期间还深入研讨并加快推动国家南海文博产业园项目建设。

  

据悉,峰会还举行了主题演讲、嘉宾对话以及中国博物馆协会非国有博物馆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博博会筹备会、2021大唐西市春季艺术品拍卖会、光华永驻——中国艺术经典拍卖之夜、2021国际当代艺术联展等10余项活动。(人民网)


永定河流域文旅联盟筹建在京启动


2021年6月18日,由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员会、中国水利文学艺术协会、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北京市文物局指导,永定河流域投资有限公司主办的“2021永定河流域文旅联盟筹建启动仪式暨永定河流域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在北京园博园举行。

  

在上午举行的永定河流域文旅联盟筹建启动仪式上,永定河流域投资有限公司、中交疏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永定河文化研究院、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等九家单位发起“成立永定河流域文旅联盟的倡议”,活动主办单位及联盟发起单位嘉宾代表上台共同启动联盟筹建。


永定河流域文旅联盟筹建启动


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员一级巡视员田友在致辞中指出,筹建永定河流域文旅联盟,深化永定河文化挖掘和系统研究,将赋予永定河综合治理新内涵,“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不断巩固永定河流域文旅优势叠加、双生共赢的良好局面。”


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刘斌认为,统筹推进永定河保护发展,构建历史文化遗产连片成线整体保护格局,就是守住北京千年古都的“城市之魂”。他建议加大流域“护山、治水、增绿”力度,不断增强流域文化生态旅游功能,大力发展智慧旅游景区,促进特色乡村旅游与地区产业融合创新发展。


永定河流域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孙国升在启动仪式上表示,“‘文化的河’已被纳入《永定河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2021年工作要点》,目前公司在流域沿线开发文旅业态在内产业项目34个,预计投资额650亿元,成熟立项14个,总投资400亿元,流域政企、银企、企企交流合作内容不断丰富,为发展繁荣永定河流域文旅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前景”。

  

启动仪式当天,还围绕“携手传承、融合发展、共创共赢”主题,组织专家主旨演讲和“发挥永定河联盟平台作用,助推永定河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高峰对话。20多位专家学者、企业代表、媒体人就永定河文化旅游希望与出路、流域文化生态涵养与创意营造、永定河流域文旅融合与乡村振兴,以及区域文化个性体现与融合发展、文化品牌建设与经营推广等方面发表真知灼见,聚智献策流域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共同提升永定河流域文化品牌价值。


活动期间,四家文旅企业分享了京西“一线四矿”及周边区域协同发展项目、山峡文旅、怀来产区发展、中青旅自然轻度假生活等经典案例,为助推流域文旅产业迭代升级打开思路。本次活动还开设流域非遗产品、文创产品、摄影作品及文化典籍等多个特色展区,生动展示了永定河流域的深厚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

  

来自北京市永定河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领导小组办公室、北京市社会建设促进会、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首都师范大学文化研究院、北京永定河文化研究院、北京永定河文化研究会、中交疏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智慧旅游产业联盟,张家口、廊坊、涿州、大同、朔州、内蒙古兴和县相关文物文化单位,以及沿线文旅企业的140余名领导嘉宾、专家学者、企业代表参加活动。(光明网)


陕西公布实施省级长城保护总体规划


21日从陕西省文物局获悉,在省文物局指导下,由陕西省文化遗产研究院编制的《陕西省长城保护总体规划》(简称《规划》)已经国家文物局和陕西省人民政府同意予以公布,日前省政府印发《通知》要求切实做好《规划》的实施工作,促进文物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这是陕西在全国率先公布实施的省级长城保护总体规划。

  

据了解,《规划》的实施期限为2021年至2035年,目标是通过对陕西省长城保护工作的科学规划,落实《长城保护条例》“整体保护、分段管理”规定,推进长城保护计划实施,促进区域社会、经济与长城保护优良互动,逐步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惠及民生”的长城保护体系;进一步落实政府责任,加大保护力度,促进社会参与,弘扬长城精神,将陕西长城真实、完整地延续给后人,使陕西长城成为全国长城保护展示的优秀范例。

  

《规划》要求重点落实“整体保护、分段管理”,统筹协调长城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关资源保护的关系,分步实施规划措施。包括理顺陕西长城保护管理体制,明确长城保护责任;科学制定陕西长城保护修缮计划,完成重要点段维修方案编制和重点部位抢救工程;依法加强监管,严惩对陕西长城的破坏行为;加强陕西长城保护科学研究,完成“长城及其保护管理研究”课题;深入开展陕西长城保护宣传教育工作,增加对陕西长城保护工作的经费投入。

  

据介绍,《规划》提出的重点任务是厘定陕西长城遗产清单,确定遗存本体和相关环境构成;结合长城整体价值开展陕西长城价值特征研究;科学、准确评估其价值,概括陕西段价值特征,阐明历史文化内涵;针对陕西长城特征建立以“分段管理”为目标的评估体系;科学分析、准确评估其保存现状和保护管理现状、分析破坏因素;梳理归纳陕西长城保存、保护、管理、监测、利用、研究等特点,提炼总结存在问题;科学划定陕西长城保护区划并制定保护管理规定,制定陕西长城本体保护措施、环境整治措施和保护、利用、管理、研究和监测措施、陕西长城价值阐释规划与展示利用规划、陕西长城考古计划与研究计划。

  

《规划》适用于陕西境内各历史时期长城的保护管理工作,涉及榆林、延安、铜川、渭南四市的17个市(县、区)。保护对象为陕西境内具备长城认定编码的长城墙体、单体建筑、关堡、相关设施等文物本体,长城文化景观构成要素,以及其他与长城直接关联的景观风貌和生态环境。明确陕西长城重要点段365段,将通过确定加固修缮、旅游开放、建设协调对重要点段进行分类保护。(光明网)


陕西印发加强石窟寺保护利用工作实施方案



日前,《加强石窟寺保护利用工作实施方案》(简称《方案》)已经陕西省人民政府同意正式印发,《方案》要求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投入保障、加强督促落实,认真组织实施。


《方案》要求坚持统筹规划,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坚持保护第一,运用先进科学技术提高保护水平;坚持广聚人才,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科研和文物修复队伍;坚持传承创新,挖掘弘扬石窟寺文化艺术魅力;坚持交流互鉴,服务“一带一路”建设。要求文物部门履行好统筹协调职责,相关部门明确分工、强化制度供给和资源要素支持;各级政府落实财政支出责任,规范经费管理和预算执行;强化石窟寺保护利用项目实施情况事中事后评估和石窟寺保护通报制度,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


总体目标是到2022年底实现全省石窟寺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取得重要进展,石窟寺无重大险情,石窟寺“四有”(有保护范围、有标志说明、有记录档案、有专门机构或专人负责管理)工作基本健全,重点石窟寺安防设施全覆盖。到“十四五”末各部门协同推进、密切合作、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石窟寺保护长效机制基本形成;人才培养体系基本完善,保护管理机构和队伍更加健全;保护传承、研究阐发、科技攻关、传播交流得到全面加强,石窟寺保护利用水平显著提升,石窟寺文化影响力日益增强,石窟寺保护利用成果更多更好惠及人民群众。


《方案》明确2021年上半年完成全省石窟寺专项调查,为开展全省石窟寺保护利用和研究工作打好基础;落实文物安全主体责任、监管责任,实施石窟寺安全直接责任人公示公告制度;整合省内专业机构、有关高校研究力量开展多学科合作研究,完善中国石窟寺考古学体系建设;加强石窟寺数字化保护利用,持续开展石窟寺壁画、彩塑、雕像、洞窟、摩崖石刻等数字化保护与考古、展示与利用工作;提升石窟寺文物宣传展示水平,实施石窟寺展示陈列提质工程,鼓励有条件的石窟寺建设遗址博物馆。


《方案》要求在有效保护前提下发展旅游,避免过度商业化、娱乐化;深化石窟寺文化交流合作,加强国内国际文化遗产保护交流合作,推动与国内外石窟寺机构交流合作;发挥科技支撑和引领作用,依托科研单位和高校建立“陕西省石窟寺及石刻保护与研究中心”,解决石窟寺保护关键技术难题;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弘扬“莫高精神”,加强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研究探索创新保护管理体制机制,不断提高石窟寺管理水平。(陕西省文物局汉唐网)


驻华外交官走进故宫 探寻中国“文化密码”


21日,在故宫博物院建福宫花园,驻华外交官们踊跃提问,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侃侃而谈,现场气氛十分活跃。

当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组织驻华外交官走进故宫,在这座有着600多年历史的雄伟建筑群之中,探寻中国的“文化密码”。

“登上延春阁,远眺故宫古建筑群,我仿佛能穿越历史。”俄罗斯驻华使馆文化部负责人库金娜·安娜精通中文,她感慨,故宫厚重的历史气息,让她再次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原本以为这些修复专家年纪都比较大,没想到一进修复室就看到了一些年轻面孔。”安娜说,博物院能吸引青年一代投身文物事业,值得称赞。

阿曼驻华使馆二等秘书纳赛尔·拉希德对修复专家们兢兢业业、踏踏实实的工作态度尤为感叹。“为了修复一幅画,修复专家会花一年多的时间,太不容易了!”他说,中国对传统文化和文物的保护,值得阿曼学习。

匈牙利驻华使馆参赞宋妮雅是一名考古学家。在青铜器修复室,她饶有兴趣地向工作人员询问修复细节。“中国的文物修复方式和标准与我们不太一样,很受启发。”

宋妮雅说,尽管自己曾多次参观故宫,但每次来都有新发现、新收获,在这里,能够真正感受到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期待更多中国文物走进匈牙利,两国开展更多文化交流活动。”(人民网)

“瓷美大中原·百诞耀京城”中原陶瓷进北京主题文化活动举办


为弘扬中原优秀传统文化、振兴河南传统文化产业、助力河南陶瓷发展,6月17日由河南省人民政府驻北京办事处京豫文化艺术传播中心主办,北京河南名优特产展销中心、老家河南网承办,河南省陶瓷玻璃行业管理协会、禹州苗家钧窑、汝州市廷怀汝瓷研究所、洛阳唐三彩研究院、河南国匠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河南仰韶酒业有限责任公司协办的“瓷美大中原·百诞耀京城”——中原陶瓷进北京主题文化推广活动在北京河南大厦举行。

  

活动伊始,河南省人民政府驻北京办事处驻党组成员、副主任、机关党委书记孙兰红代表主办方致辞,她表示河南的优秀文化需要推介和宣传,希望通过本次活动很好的展示河南传统陶瓷文化、工艺、传承、发展所取得辉煌成果,能够提升“中华陶瓷出中原”历史文化名片,用“瓷”为载体很好的宣传河南、助力河南、发展河南、辉煌河南。

  

此次活动特别甄选省内能够代表中原古陶瓷厚重历史、文化高度的汝瓷、钧瓷、唐三彩三大历史名瓷,并精选能够代表非遗传承、制瓷技艺和做出突出贡献的四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及国家级陶瓷艺术大师苗锡锦、苗长强、李廷怀、高水旺,和他们主创的三款瓷器作品——钧瓷《泰合尊》、汝瓷《和谐瓶》、唐三彩《中国马》。

  

在对话大师环节中,三位大师讲解了三件陶瓷珍品的寓意和背后鲜为人知的创制心路历程,并表示作为非遗传承人深感责任重大,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突破,在突破中发展。随后中国国家博物馆原副馆长马英民,故宫古瓷研究专家、原故宫御窑厂厂长姜德平就三件古瓷珍品的工艺价值、学术价值和时代意义,进行了鉴证和点评。

  

中原陶瓷进北京文化推广活动意义重大,希望通过本次活动很好的宣传推介中原陶瓷文化,讲好中原陶瓷故事,让厚重的河南文化通过灵活多样的载体和创意走出去,切实增强河南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光明网)


永乐宫壁画搬迁后首次修复

2021年6月21日,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技术服务中心的壁画修复人员在对永乐宫龙虎殿的壁画进行修复。CICPHOTO/薛俊 摄


2021年6月21日,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技术服务中心的壁画修复人员正在对永乐宫龙虎殿的壁画进行修复。

近日,位于山西省运城市芮城县城北龙泉村东侧的永乐宫,开始对壁画出现的颜料层起甲、脱落、粉化等病害问题进行搬迁后的首次大规模修复,仅龙虎殿和重阳殿的壁画修复面积就达548平方米,工期两年。此次修复由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技术服务中心组织实施。

永乐宫始建于元定宗二年(1247年),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道教宫观。其中面积1000多平方米的壁画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道教壁画,素有“东方艺术画廊”之称。搬迁前的永乐宫坐落在芮城县城西15公里的永乐镇。因为修建黄河三门峡水库,1959年永乐宫开始搬迁,工程历时9年。(新华社新媒体)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6月23日至7月1日闭馆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微信公号6月22日发布公告:因重大活动需要,我馆自2021年6月23日至7月1日闭馆,7月2日恢复正常开放。给您参观带来不便,敬请谅解。(澎湃新闻)



河北保定新博物馆、美术馆等四馆开放


近日,从河北省保定市政府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经过全面升级改造的保定市博物馆、图书馆、群艺馆、美术馆将于6月25日正式向公众免费开放。


点击图片了解详情

新闻发布会现场。人民网 张继航摄




北京辽金元历史考古研究中心揭牌


近日,市文物局和北京联合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建北京辽金元历史考古研究中心。今后双方将在辽金元历史文化研究、考古调查与发掘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

  

市文物局局长陈名杰介绍,双方将聚焦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以中轴线、三山五园、大运河、辽金元历史考古研究为重点任务开展工作。北京辽金元历史考古研究中心揭牌后,双方将立足四个中心建设,围绕“一轴一城、两园三带、一区一中心”,开展机制研究,服务人文北京建设;学用结合,推动人才交流合作与培养,发挥双方优势,全面助力北京考古工作。该中心还将加强跨界领域融合,着重研究北京考古的区域特色和薄弱环节,重点展示辽金元文明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形成的重大贡献。

  

最近验收的全国石窟寺专项调查北京市石窟寺(含摩崖造像)调查工作,就是由市文物研究所、北联大合作完成的。(人民网)




编辑:阿卷